您的位置: 首页 > 隋·艺术 > 隋·文献 > 详情

一场"诗意的栖居"——2018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展即将开幕

2018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展


这场公共艺术展览,

不是一个自上而下规划的城市雕塑,

而是后工业时代城市中的

一次消费与游戏的感性升华,

一次创造多元文化、差异文化的实验;


这场公共艺术展,

不是某一位或几位雕塑家的作品集合,

而是数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

跨界对公共艺术的个人表达;


这场公共艺术展,

雕塑家隋建国的身份不再是参展艺术家,

而是策展人,

将这场艺术实践作为一个新的模板;

激发一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现场的创造性活力,

形成围绕艺术符号象征与实在达成的集体认同。





展览概要

   


“符号、象征与实在——艺术栖身青山绿水之间”悦来公共艺术展秉承着开放与多元的理念,将于11月18日在丘陵起伏、江水蜿蜒的重庆悦来新城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由隋建国策展,孙振华为学术主持,俞可为展览规划,邀请丁乙、谷文达、刘韡、庞茂琨、宋冬、汪建伟、向京、岳敏君、尹秀珍、张大力十位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号召力的艺术家们,到重庆悦来城区现场考察后,结合当地文化进行跨界公共艺术创作。



与以往的公共艺术展不同的是,展出后的作品将永久性地放置在会展中心及周边环境中,这批栖身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将带给城市新鲜的活力,引领当地市民进行参与,使之产生对文化艺术的全新情感体验和视觉认知。




走进悦来

   

在老重庆人的记忆中,有关悦来的记忆,是一个叫作“悦来场”的地方。这里曾是嘉陵江流域的重要水路驿站,后来发展成为悦来镇。

 

这里留下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比如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出国留学,便是从悦来场嘉陵江畔登陆,辗转到法国,从此走上救亡图存之路。


▲ 嘉陵江悦来场渡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变化的新要求,悦来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之一,全城海绵城市建设范围18.67平方公里,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 悦来生态馆效果图


而如今,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共艺术展将于这里揭幕,为这座生态城市增添来自艺术的生机,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来自自然的活力。


▲ 本次展览策展人隋建国


▲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孙振华


▲ 本次展览展览规划俞可


此次展览邀请丁乙、谷文达、刘韡、庞茂琨、宋冬、汪建伟、向京、岳敏君、尹秀珍、张大力十位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号召力的艺术家们进行跨界创作。




策展人前言

   


▲ 策展人隋建国


“雕塑是一种把位置成形体地化入作品的活动,并且和位置一道,是一种揭开人的可能的寓居地带的活动,揭开环绕着人,与人相干的事物可能停留的地带的活动。雕塑是存在的真理在其奠立位置的作品内的体现。”

——海德格尔


实在界——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关系总和(就是康德所描述的“自在者”),是个体人的意识无法触及的。因此,艺术作品从远古时代(其实那时尚未有艺术和艺术品的概念)起,比如远在拉斯科岩画(注 1)的时代,就作为人的意识与情感表达符号,以及情感交流仪式发生现场的核心,充当人与实在界沟通的中介。它们作为一种拥有社会共识的物化的意符式存在,是展开在客观实在与个体主观意识之间的一道保护性屏幕。换句话说,艺术家的作品,是揭示主体的人以及被称作“我们”的全体人,在其所处的客体世界(社会)中的寓居状态,所给出的具体(可以交流)而又完美(可以反馈)的共享图形。


在城市环境节点上放置艺术品,成为人们在其中安居的必不可少的仪式,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在所有的城市的所有时代,艺术品都被认为是赋予这些被选中的位置以诗意的真理,成为其中天、地、人、神(祖先(注2))共存的和谐秩序的象征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最理想意义上的人类寓居生活中,艺术家与艺术品所担负的责任,是相当重大的。中国的孔老夫子(游于艺),欧洲的尼采(酒神)和海德格尔(诗意)都对此给予了相当大的期望。审美感性的共通性,所能够带来的对于社会沟通整合作用,得以解决孤独的个体生存困境(这并非后现代生活能够轻易避免的),是这些先哲们期望的灵丹妙药。但是他们所孜孜以求的崇高悲剧性和寄情自然所能够带来的对于个体的整合,如果没有建立在尊重交往主体的基础上,往往化为虚幻的一厢情愿。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交往理论以及艺术接受美学,或许能够接续原始艺术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整合与祛魅功能。接受美学与交往理论背景下的艺术实践要求在地观众的更多参与,将艺术融入社区日常生活,在社会空间层面上应对伴随着社会进步所新出现的陌生与不适。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催化剂或交往平台,被期待能够和现有的世界状态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人们带来相互交流的空间语境,带来现代社会个体孤独问题的缓冲可能性,成为现代性所带来的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症状的一味解药。


让我们回到时下的中国。


40年来面对中国急遽发展扩张的城市,生存其中的人们疲于应对周围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的爆炸性突变。高耸的楼房挡住了远处的山丘,巨大跨度的水泥钢筋桥梁脚下的江水变成了一湾细流;高速路一日千里地碾过看不到细节的山河;超高建筑群和周边六车道路将步行者的空间经验化为一个个错觉。人们开始习惯于借助驾驶渡过居住地与工作处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然后在节假日拥挤在人满为患的旅游景区,或者拥挤在去往旅游景点的路上。焦虑、麻木不仁而随波逐流,这些就是从古老城镇向现代都市过渡中的居民们的白日梦。而城市管理者们却仍然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将这种同质化的空间复制到各地,并在其中继续炮制某种单一权力象征和总体意识形态美化的城市装饰物。


故事还没有结束,新的问题和契机接踵而来。


最近出现在中国人眼前的智能、绿色、消费化的都市空间,城市发展目标开始改变:快速的网络自由连接,要求高效的沟通与物流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商机无限的区块商业链。伴随着技术与工具进化的中国人,在越来越智能化的城市空间中,又一次面临陌生感。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样的新型消费化都市中的,正在生成的中国中产阶级社会,急于寻找自我定位,追求新奇的文化体验和感受,拥抱差异。他们用自己的脚投票,向新城市,新文化,新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挑战。仿佛上述挑战还不够确切似的,悦来新城,一个坐落在真正的青山绿水间,沿嘉陵江自北向南展开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于2018年伊始,向城市、居民、运营者、艺术家发出了盛会的邀约:“符号、象征与实在——艺术栖身青山绿水之间”悦来公共艺术展将于2018年底拉开帷幕。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挑战,艺术家何为?作为将人类生存经验化为视觉意符的尖兵,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率先以最充分的感性,将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自然环境与技术环境的混合体,加以游戏化的解放,给它们赋予城市实用功能之外的可能性。艺术家将与观众一道,把生活环境中感官所及之处的物质化技术系统,从消费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和游戏对象,从而解放自身,将自我与环境共同带入“即兴”或转瞬即逝的共鸣状态。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雕塑家被寄予厚望。借助“精神文明城市”建设的东风,雕塑家们全面地投入了城市雕塑潮流之中。三十多年下来,无数城市雕塑矗立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空间。成果是有的,但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雕塑家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跟不上后工业时代都市景观环境的爆炸性发展。最新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向艺术界发起了更进一步、更大范围创新的挑战。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这次的“悦来公共艺术展”,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模式:跳出雕塑家的圈子,邀请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舞台上最活跃、最有号召力的部分艺术家,进行跨界创作。他们将根据悦来新城嘉陵江沿岸的实地景观,与当地居民展开互动,展示艺术作品作为对话平台,串联当地历史文脉与应对现实生活环境的新的可能性,并据此完成自己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使雕塑安放地点成为一个“故事发生的地方”。这些作品还要经得起户外四季转换条件的考验,在此地永久陈列。


在此次应邀参展的艺术家当中,岳敏君是90年代末最早一批入住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之一,正是他特殊生活状态下的体验所生成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首次道成肉身的体现而登上世界舞台。近些年来,他依然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敏锐地反映着当下中国社会的现状。


宋冬和刘韡从九十年代即进入活跃状态,分别从空间分割与视觉反映,以及民间生活与本土智慧切入中国社会的现实场景,最近数年他们成为了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谷文达作为第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与浙江美院80年代的一批人共同崛起。后又踏入国际前卫圈,号称中国国际F4的一员。近些年的作品着眼于将汉字拼装植入景观园林,形成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对话。


丁乙用其个性化的标志性“十”字风格,探索出了一种抽象的形式美学。他在公共雕塑中也同样运用有条理的抽象造型基础上的工作方法,形成自身独立语言。


汪建伟从观念主义艺术的角度,走出了一条集视频媒体、绘画与雕塑和装置混合并用的艺术道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也是第一个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的中国艺术家。


张大力一直从围绕北京城市拓展与突变所造成的居民生活失衡状态入手,形成自己独立的创作面貌,2016年他是公认展览最频繁的艺术家。


庞茂琨从后现代的不确定感性出发,以古典绘画技巧表达当代中国人生活状态,近年来进入一种进退自如的状态。


向京则是第一个在人像塑造上走出中国方法的女雕塑家。


尹秀珍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最活跃的中国女性艺术家。从最早在成都的公共艺术作品“洗河”开始,她一直致力于将作为个人感性与集体经验转化为可供分享的公共生活空间文本。


于是,从2018年的开春起,与前面所提到的“拉斯科岩画”远古场景相辉映,在悦来这个后现代城市空间中,将上演一次跨越万年时空的象征性场景的再现:在人类文明中同时拥有猎手与巫师双重身份的艺术家,在丛林(都市景观)中选择各自的狩猎位置,潜伏下来。一旦时机成熟,扣动机关,捕获猎物——“从无到有”地生成各自的艺术作品。然后,燃起篝火,歌之舞之蹈之,以一个盛大的庆祝典礼,沟通天、地、人和祖先,奠立作品入位。这样的公共艺术,被期望成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枢纽。这一艺术实践将作为一个新的模板,激发悦来新城的文化艺术现场的创造性活力,形成围绕艺术符号象征达成集体认同,使得社会在新的层面上趋于动态的和谐。这次展览同时还将为悦来城区沿嘉陵江12公里的艺术长廊拉开序幕,为把悦来新城建成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基础上的艺术创意城市而奠定基础。


这不是又一个自上而下规划的城市雕塑,也不是一种生产美化总体意识装饰品的冲动;而是后工业时代城市中的一次消费与游戏的感性升华,一次创造多元文化、差异文化的实验。


问题与契机同在。而艺术,被委以重任。



注1:拉斯科洞窟壁画,1940年发现于法国南部。其中的壁画被认为绘于15000年前。注2:在欧洲文化中“神”的位置上,中华文明将“祖先”安置在其中。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所、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

【策展人】隋建国

【学术主持】孙振华

【展览规划】俞可

【现场监制】刘佳

【展览助理】邹臾含

【学术委员会】冯博一、黄笃、贾方舟、鲁虹、吕澎、王菊梦、Joans Stampe

【参展艺术家】丁乙、谷文达、刘韡、庞茂琨、宋冬、汪建伟、向京、岳敏君、尹秀珍、张大力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8日

【展览地点】重庆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