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厉槟源——厉槟源同名个展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厉槟源在这次对自己十年创作的回顾性展览中,所呈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日常环境当中的行为记录录像。在布展上他选择廉价的材料和尽量简洁的形式,传达着朴素的生活美学。

行为艺术中常有的血腥地对待自己肉身的表达方式在厉槟源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他将自己所受雕塑训练习得的思维进行转化,强调身体与社会空间的相互塑造关系。厉槟源早期作品(2009年)中那种无处安放的青春躁动,与现在短视频上直播各种惊人之举的青少年的表现有几分相似。但是从他的作品《自由耕种》(2014年)之后,厉槟源便开始将自身成长记忆和对家庭的情感线索引入到创作之中,提出了个体生命在家族和本土的历史中自由生长的艺术理念。

11月23日,“云雕塑”的艺术记者在展览现场对艺术家厉槟源、副馆长张离和策展人付了了进行了随访,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与大家分享。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和昊美术馆提供



Q云雕塑

A厉槟源

 

Q:这次展览表达的核心指向哪里?


A:这次展览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所有的核心都是指向我自己,都是围绕厉槟源这个人,以一个很个体的叙事作为展览的结构,算是我第一个同名个展吧。围绕我的生活跟我所处的(社会)环境,整个展览都是基于这个基础上来发展的。

 展览现场,2019,图片由艺术家和昊美术馆提供

 

Q:这次展览作品使用一些媒介或者是处理手段上有什么样的新意?


A:手段没有什么新意,就跟我自己的创作一样,没有借助什么高科技、高端技术,基本上以行为记录为主。尝试了用电影拍摄行为的一个作品,但是还没有做完,差不多十年来的创作。


Q:你如何控制或参与展览的现有空间?


A:因为我的作品很多都是录像,所以这个空间还不是很好用。它的顶比较低、比较矮,因此我们就稍微改动了一下,使用木板来作为投影屏幕,散落在这个展厅里边。那个投影就投到木板上面,再加一些电视、图片。

 展览现场,2019,图片由艺术家和昊美术馆提供


Q:你的艺术创作有受到哪些艺术家、流派,或者文化思潮的影响吗?


A:所有事情都在影响我,我也说不清楚具体是哪一派或者是某个人。我生活中我所接触的这些所有的信息,包括我看到的东西,都会成为我潜意识的一种经验。


Q你对当下艺术圈或者说一直以来的艺术状况有一个怎样的判断或者是看法呢?


A我离艺术圈很远,我自己一个人住在胡同里,平时不太出门,跟他们很少有交集,我没有什么看法,就是各玩各的,开心就行,那有啥。


Q云雕塑

A张离


Q吴美术馆的学术主张或者说方向是什么?


A吴美术馆从温州开馆以来,已经有六年时间了,在上海是两年。足以从一个经验性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总结之前的展览。我觉得我们是在一个国际语境下,提倡一些实验性的个人创作或者是区域性的创作,比如说中国内地或者是亚洲这样的一个实验性的艺术探索,或者是新动向。

国际的互动需要一个语境,所以我们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国外艺术家的个展,它会在上海的开放和国际化的语境中生效。这样在加入国际交往当中,在本地平台国际化的互动当中,来判断和衡量当代艺术最新的层面。

对于观众来说,吴美术馆提供的是一个立体、多方位的体验。在二层展出的非常有历史感和文献价值的博伊斯作品是馆藏常设展,这是一个基调。然后一层和三层是大小两个展览现场,搭配出国际和本土、成熟与实验等等的不同层面之间的丰富性以及对话和反思。再加上艺术品商店和即将落地的书店等设施,它是一个基于上海,基于浦东张江地区,建立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的构架。


Q吴美术馆选择厉槟源做个展的诉求或者说目的是什么?


A鼓励新的创新,鼓励比较有原创性的艺术家的贡献。这些艺术家从他们个人的工作,或者是他们在社会当中的位置来看,做了很多的牺牲和贡献,应该得到某种程度的评价和认可。通过这样的项目也会把我们美术馆的定位及学术主张更好的体现出来。


Q云雕塑

A付了了

 

Q:这次的策展工作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你同厉槟源之间的工作采取了怎样的方式?


A:这次厉槟源个展的创作过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经验。作为厉槟源的第一个同名个展,艺术家非常深入地投入到这个展览的创作当中。在展览的内容、主旨和呈现方式上我们也有很多的讨论。从策展工作的角度,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去梳理和重新认识厉槟源在这十年中的创作脉络。

特别重要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厉槟源的创作很多时候是就地取材:通过他自己的身体、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一些很容易获取的材料来进行创作,所以在我们构思这个展览的呈现方式的时候,也希望和他创作理念相呼应。我们可以在展览中看到诸如木板、石头、砖块等材料,都成为了布展和投影的介质,它们也都曾经出现在艺术家过去的创作中,因此整个展览和厉槟源的创作本身也是一脉相承的。

 

时间:2019年11月23日



【完





关于艺术家 



厉槟源,1985年生于中国湖南永州,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厉槟源通过行动、录像和行为艺术表演介入日常中国社会的不同领域,探索身体、物质、观念认知和社会价值。其艺术实践占据了城市和农村空间,包括公共空间,自然环境或偏远的后工业区。正如Murray Mckenzie所言:“厉槟源是一位具有雕塑意识的行为艺术家,他征用身体——有时候还有烟火、刀具和其他义肢一般的身体延伸——作为探索不同场域的临时干预装置。”他艺术实践的动机是通过身体互动来了解自己所处的空间和物质环境,以便质疑和超越我们对环境所强加的规范和意识形态。

厉槟源的近期个展包括:“汲取”(MU艺术中心,荷兰,埃因霍温,2019),“土地——张洹和厉槟源双个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分馆,美国,纽约,2018)、“众重行事” (华人当代艺术中心,英国,曼彻斯特,2015)、“谁的梦”(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2014) 等。群展包括“农耕地——当生活通过当地农业变成艺术时”(青森县立美术馆,日本,2019)、“柏林-北京:视觉转换”(德国国家摄影博物馆,柏林,2019)、“身体研究”(莱比锡当代艺术美术馆,德国,2019)、“街道·世界生成之处”(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 意大利,罗马,2018)、“家的变迁”(金泽21世纪美术馆,日本,金泽市,2018)、“邪恶的词典——江原道国际双年展”(韩国,江原道,2018)、“回放——皮埃尔·于贝尔电影与录像收藏展”(OCAT上海馆,2015)、“瑞典OpenART双年展”(厄勒布鲁市美术馆,瑞典,2015)、“MOFO2015”(新旧艺术博物馆,澳洲,霍巴特, 2015)、“八种可能路径”(Uferhallen,柏林,2014)、“小跃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卡布索美术馆,挪威,2013)、“不合作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 荷兰,2013)等。





排版:郑彭艺

采访:郑确

编辑:邓淇

责编:琴嘎

审校:艾东

资料提供:厉槟源、昊美术馆 

致谢:昊美术馆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