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兮 : 现成的生活 现实的技术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本期“云雕塑”将继续为大家为大家带来“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中“现成的生活现实的技术”单元策展人冯兮的随访内容。冯兮策展单元由五个章节构成,分别为一“围困命运”、二“有用的物质,无用的生活”、三“我从窗口看看世界,看看你们”、四“身体机器”,和五“只劳动不生产”。在松美术馆地下一层环绕天井展开的U形空间中,这五个章节叙述出策展人对过往三年生活的回望,“围困”“桎梏”“无用”的意向伴随环状的观展动线漫步,观者在众多大型机器尺度的装置和雕塑中被挤压着迂回。冯兮有意选择了专长于雕塑的身体性、制造性、劳动性的艺术家,包括琴嘎、郑路、刘亚洲、谭英杰、刘符洁、刘展、康靖、张一,用装置性雕塑的重型体量为这个版块定调。从第一章草原的场景逼近第二章城市公寓的缩象,从第三章桎梏窗内顾盼都市光阴,到第四章突出身体与机器的对峙,最后第五章用劳动的坚持面对失效的生产。对大型装置性雕塑的偏爱也代表了冯兮有意区别于艺术市场商业逻辑的选择。以下采访内容已经过受访对象授权与校对,在此首次发表,与读者分享。
展览海报,2023,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Q::云雕塑
A:冯兮
Q:你的策展板块中出现很多大体量的作品,使人联想到工厂车间的尺度感受,“生产”和“劳动”是否是这个策展板块的关键词呢?
A:这三年我们处于一种状态,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关于理想或生产或职业规划,公与私的劳动几乎被取消掉,太多人经历了失业,已经涉及到个人生活和吃饭的问题。所以我将展览中最后的一个章节,称作“只劳动不生产”。另外一个用意是针对艺术圈,比如今天早上,看到朋友圈里讨论年轻艺术家抄袭的事,我同意一些朋友的说法,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即使这个艺术家是行凶者,同时也可能是受害者。因为这个系统共同造就了这样的现象,价格被莫名其妙的炒高、价值被价格的飞升而放大。在没有意识到抄袭时,系统中没有任何机制或个人在进行评估、监督和评测,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意识,经济利益早已成为艺术系统唯一正确的逻辑。这几年,艺术家被快速的定义与确立、艺术被盲目地塑形成各种“新”的形式,拥有如此权力的来源甚至不来自于艺术系统内的从业人员,而是来自于藏家或市场的奇特需求和跟风意识。在选择作品时,张一与康靖的作品都是长时间的工作属性、以及具有不确定的劳动结果,而它们的过程同样是身体性的,生产关系与市场和经济行为毫无关联。通常作品实施的过程,具备结果性的呈现,这两个作品的过程到结果的发生,是连艺术家都不确定的。所以“,只劳动不生产”这个句子,既是针对这两件作品的概括,也是针对过往三年来个人的一些体验。
生产是目标性的,有结果性的,要有对标对象的输出,买和卖在其中起到一个积极促进生产的作用。而劳动不一样,劳动是自我热爱的行为,因热爱而付出身体的动作,长时间的坚持成为唯一的目的。
艺术家的工作现场来看,雕塑具有最大显性的工作量,传统的雕塑方式中,从小稿塑形到进入工厂后翻制模具及锻造或铸造的合作生产,到喷涂的最后工艺完成,具有长时间的工作周期。与画画相比,雕塑付出更多的体能、精力与时间,承担更多失败的可能性。雕塑作品更多的是与公共艺术转化而来的商业行为,或者是商业行为带来的相关配置,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几乎是没有商业属性的,或对外接活儿,或作为代课老师,用其他的职业养活自己,我反而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式,可以真正进入到社会,而不是只在工作室里创作,这也挺符合我们刚才说的劳动和生产的关系。
左:琴嘎《围栏计划》2019,视频短片、采访视频、喷绘墙纸、照片、铁丝网、钢,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右:8号厅入口处,2023,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Q:请具体介绍一下展览的空间安排和艺术家的作品。
A:我们进入展厅,“现成的生活现实的技术”是这次展览的题目。艺术家琴嘎使用了第一个展厅的整个场域,空间中间保留了一条甬道,两边被铁丝网包围而成的是类似草原中定牧的状态。这个整体性作品叫做《围栏计划》,正好符合了本章节“围困命运”的主题。琴嘎通过录像与摄影的方式呈现和讨论了牧民从90年代开始,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牧生活的现状,他对牧民进行了田野调查式的采访,结合了自己长期关于地理学调查的方法,走访了很多牧场,询问牧民对铁丝网围栏的感受,其间有人觉得好很安全,有人觉得破坏了动植物的环境和民族的传统习俗。这次展出改变了作品以往的展陈方式,公共道路的两侧由围栏和草地形成了两个定牧的牧场,强调了个体间被区隔出的边界。曾经的草原是开放的、公共的自然天地,而今天只有中间的甬道是公共的领域,跨过铁丝网便进入别人的领地。
刘亚洲《雨刷器》2021,机械装置、耐候钢,150×170×6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进到第二个部分,是“有用的物质无用的生活”。第一件是郑路的作品《马飞之家》,巨大的被圆形铁轨包裹的横切面,像一座城市的缩影。绕过类似城市的景观,作品的反面看是被生活禁锢的日常生活的遗弃物。马飞原本是郑路雕塑厂的一个员工,各种原因马飞决定离开北京时,把大部分家里生活用品留在了租住的出租房内,决然地离开了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城市。郑路将他留下的物品全部禁锢在圆形的轨道中,将其整齐地切割成城市面貌的缩影,另一面则保持了物品的原貌和生活气息,还原到一个家的繁琐,像是一个人在一个城市里存在过的微小痕迹。
第二件是刘亚洲的作品《雨刷器》,雨刷器在生活中的功能是擦干净汽车玻璃的污渍,使驾驶者看清前方的路。刘亚洲把生活里的物体进行了物理性的转移,安置在铁板的前面,用机械的方式让它不停地挥舞机械臂,雨刷器的塑胶刷头换成了钢丝刷,在“雨刷”的物理行程中,金属强硬的能力在对抗着另一种金属的韧性,像极了矛与盾的关系。艺术家放弃了现成品在生活中原有的功能,使它产生无效的功能和幽默的姿态,让行为本身变得无意义。
左:谭英杰《上海折叠》2022,铝板、铁管,600×280×270㎝,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右:刘符洁《闲散者的凝视(无形随赋的楚拉恰奇)》2019-2023,纺织品、亚克力、灯具、反光纸、海报,图片基于300×400×200㎝尺寸可变1/独版,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谭英杰的作品《上海折叠》和刘符洁的作品《闲散者的凝视(无形随赋的楚拉恰奇)》,一起形成了另一个章节“我从窗口看看世界看看你们”。源自于本人经历的几次隔离的经验,隔离时在房间内最喜欢驻足的位置便是窗口,可以透气排解怨念以及望向并不遥远的地方。两件作品都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和现实秩序的方式,比如《上海折叠》用了五张跨越90年的上海城市景观照片,从民国、文革、改革开放、90年代经济发展和后奥运时代的照片,覆盖了上海在这些年中的变化。照片覆盖在铝板上,在切割、折叠、锻压中就产生巨大的正负形的空间关系,外部的图像和层叠的内部结构,在探讨雕塑语言中,如何塑造无限的正负形空间的逻辑。刘符洁的作品,也是把各种材料带入现场进行拼贴与塑造,产生互相之间变化中的关系。作品中有她在巴黎旅行拍摄的窗景,有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片段,旅行者城市背包的图像,而各种形状和材料的“镜子”,在空间中互相产生偶发的、难以界定的临时性关系。
左:刘展《照耀你No.3》2022,钢板、影像,422×111×300㎝,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右:李怒《无疆之绳》2019,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录像,08'17'',丝绒外框,耳机,尺寸可变,图片由松美术馆及艺术家提供
第四章节“身体机器”,刘展的作品《照耀你》像一个巨大的屏风,由多组正负形关系的钢板组成,这些看似被设计的形状,是遗弃在雕塑厂中的废料,资本选择了某种造型和审美被拿走,遗留下的部分则成为废品,而对工人来说,成为商品和废品的过程同样是劳动的付出。从Unmask小组开始,刘展一直关注着消费主义,他为多块铁板上镶嵌了一系列爆炸场面的视频设备,视频是从票房过亿的大片里截取而来,这些爆炸的场面既可以吸引观众的消费,也正是造成市场膨胀的元素之一。整体来看,钢板和影像相互关联,消费主义的投射、资本需求的膨胀与劳动者的身体形成了一个劳动的纪念碑。
“身体机器”的另一个艺术家是李怒,他的作品是《无疆之绳》。在西北风力发电是一个能源转换的主要方法,李怒选择了日光下风车在地面所形成的巨大虚影,这个影子像一把权力的利剑,当扇叶高速转动时,李怒不断地奋力跃身跳起,让身体随着跳越的动作躲避着影子的“袭击”,他的行动像一种堂吉柯德式的斗争。
康靖《无题》制作现场,2023,综合材料,图片由松美术馆及艺术家提供
张一《星率西》制作现场,2023,综合材料道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只劳动不生产”包括两个艺术家,康靖和张一。康靖的作品使用了美术馆的天井部分,这个空间一般为固定的雕塑或者装置所使用,这一次康靖选择了一个长期的行为过程,通过身体的付出去探索雕塑形成的可能性。他将打印纸用水塑形,使它的平面形成不自然的褶皱,产生新的立体感。再把它们摞起来,缓慢地形成一个柱状,而底部的纸张会被重新压平,这是一个关于塑造记忆的循环,也是在试图制造一个身体的生长过程。在墙上的视频中,展示了他从长江支流的一个城市游到江中的小岛,再游回来的过程,历经数个小时。张一的作品《星率西》是她和儿子一起创作的剧场表演,现成品材料所做成的道具,不断地被塑造成新的样态,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现场表演和观众的参与不断改变作品的面貌。
户外有一件刘展的作品《爱情》,是两三年前在上海城市艺术季创作却未被展出的作品。当时上海新华社区有三种共享单车,刘展考察后从网上订购类似的车型,将零件拆解后按原车的颜色进行喷涂,并重新混合组装在一起共享单车失去了原来的标识。刘展取消了“共享单车”车锁和扫码收费的功能,可以自由的在外面骑行,刘展把原来扫码的地方放上了自己的微信,通过添加跟他交流为什么叫《爱情》这个名字。其中两辆放到美术馆园区里,由观众自由骑行,另外两辆被放到了社会上,发生了更广泛的公共交流。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在骑行,并发表交流,这也是一个跟社会发生直接关系的作品。
Q:是否有云雕塑未曾采访过的艺术家,请具体介绍一下。
A:郑路,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水的系列作品,这个系列由不锈钢作为主体材料,比较受到收藏的追捧,而这种追捧也把他定义为了只有一种方向的艺术家,或者更加具有商业的属性,这也是郑路多年来苦恼的地方。他其实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方面,对生活以及细节非常的关注,包括生活遭遇带给他真实的冲击。比如有一年,他收到国外海运回来的箱子,发现上面被砸坏了一个大洞,内里的雕塑也被很多箱的糖砸坏了。工人看到很着急,反而郑路看到后非常兴奋,感到这是个罕见的事件,一定跟他的命运有关,把这些像“礼物”一样的各色糖品保留下来。过了大概两年的时间,他在七木空间做了一个现场作品《奈何》。这源自他在银川布展时,看到当地人出殡风俗中推着一个很长的具有仪式感的装置行走,实际是一座殡葬仪式中使用的“奈何桥”。由此,郑路产生了一个有关人的命运、生和死的想法。他在空间里搭了一个木制的桥,把神奇得到的糖,做成棉花糖并插在桥上,满满的一桥,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棉花糖开始融化稀释,最终只保留了一根根的竹签。这就是我说的郑路,他有能把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中的额外所得,转化成艺术品的能力。
左:刘展《爱情》2021,现成品,图片由松美术馆提供
右:郑路《马飞之家》2018,日常物品、金属,375×375×190㎝,图片由松美术馆及艺术家提供
Q:你对其他策展板块怎么看?你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A:在隋老师选择的几位策展人中,大部分我都熟悉,有始终在天地间户外行走的陪伴式策展的王澈,在问题意识和针对现实的事件态度上极其明确的李佳,对待批评和策展均非常严肃的苏伟,有那么脑洞极大、有趣味却不失学术的周翊和董菁。这样的策展人组合,不会有相似之处,展览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的层次和语言。我意识到我是其中最老土的一个,感觉大家不会使用极具雕塑性的雕塑,起码在体量上不会选择,于是便选择了最为传统的装置和雕塑语言为主的作品,进行“云雕塑”中最不“云”的部分。当我知道在展场的衔接上是李佳的部分,她选择的艺术家李巨川、曾宏和张思锐,我在想她的部分和我想表达的三年之后回望经历的情绪如何衔接在一起。特别好的是,两个板块衔接的电梯间,呈现的是张思锐的关于“解剖美术馆”的作品,比另外两个艺术家更轻松一些,跟我的部分有着明显的区别,反而使展览驾驭的U型空间更有了独立的感受。后来看到策展人苏磊加入的新媒体板块,我大概能理解隋老师的意思,他希望雕塑能在语言上、形态上、方法上、逻辑上都具有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一面,不再面对的是造型、形式上的简单塑造,而是如何在思维上进行变化,你认为“什么是雕塑”的过程。相比而言,我这个板块坚守了相对保守的雕塑形态,我认为云雕塑仍然是一个雕塑应该存在的展览,在展览整体动线的末端,需要一个有体积和重量感的结尾。
Q:你怎样理解云雕塑作为线上的平台做线下展览这件事?
A:在展览前,我与隋老师聊到云雕塑如何做到线下的部分,理解隋老师希望通过线下,把线上三年来各种的采访、对谈转化成一种关于雕塑的可能性的讨论。看到整个展览,六组策展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雕塑的未知性和可能性,或者说雕塑作为语言可能成为什么,通过雕塑的进入能带来怎样的关于艺术边界的讨论。
时间:2023年4月28日
【完】
关于策展人
冯兮,作为徘徊于系统边缘的业余策划人,有着区别于主流策展思想与方法的意识和实践。他善于将空间的物理属性进行重新地解构,试图转换出空间与作品之间新的展览语言,将其融入展览语境中与现实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并努力掌握对展览之间上下文关系的理解与输出,使展览独立于审美性的展陈逻辑,拓宽理解展览语言与呈现方式的通道。同时,作为独立艺术空间实践者,曾分别担任外交公寓12号空间艺术总监、掩体实验空间主理人、车库实验空间展览总监。以及单行道画廊、晨画廊、槐谷林当代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的艺术总监。现为中间艺术基金会下设“赵文量杨雨澍艺术中心“的学术委员和研究员。SIMULACRA 拟像画廊下设“虹吸项目”的展览总监。另外,于2017年加入策划实践小组孑孓社,以介于策展人与艺术家之间的身份和思考,将展览作为创作与实践的方法,成为三名小组成员之一。
排版:郑彭艺
采访:张一
编辑:金龙
责编:张一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松美术馆,New Action
致谢:松美术馆,冯兮,郑路,刘亚洲,刘符洁,刘展,康靖,张一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