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姜杰 : 喘息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姜杰于2023年7月8日在武汉的合美术馆,揭幕了她的大型个人作品展“姜杰·俯仰之间”。在展览中,姜杰强调自己“让呼吸声充斥在展览里”。毫无疑问这呼吸声首先就会吸引观众去辨别,随之是引动自己去关注自己的呼吸。呼吸是一个人将精力放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忘记自己是否还在心跳是否还在呼吸,这样一种人的日常状态。但是当一个人关注自己的呼吸,听到自己的喘息声,就已经离开日常状态一段距离了。这自然会引导每个人回忆起在之前三年的特殊状态——呼吸成为了人类的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关注自己的呼吸,尤其是在展览所在地武汉。实际上,自那三年以来,每一个中国人,从关注自己的呼吸,到关注自己的生存,逐步掉入了原本以为只是“说说”,实际已是现实的“不确定”状态。姜杰以她女性的敏感,以她的作品以及布置方式,从各个方面呈现了自那以来的种种迹象或者气息。陆续出现在她访谈表述中的一些关键词,既强调了这种萦绕不去的氛围如:“濒临死亡”、“这就是戏剧”、“我不信”,到“灵魂离开肉体”、“陌生而且凄凉”、“事实真相是什么”;也定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从“非永久性”、“临时感”、“似是而非”,直到“命中注定”。云雕塑的责编到展览现场做了视频记录,随后在姜杰的工作室采访了她,并呈现给读者。“姜杰·俯仰之间”展,将持续到2024年2月29日。


展览海报,202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云雕塑

A:姜杰

 

Q:请谈谈“俯仰之间”的展览主题和创作背景吧?和以往创作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哪?


A:这次展览,我希望能通过一些简单的、非坚固的材料,让所有观众直接感受到作品本身要传达和探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时代特征。

其实从1994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当时认为,“坚固性”只是雕塑的一部分,只是艺术中的一部分表达。材质的坚固本身,不能和永久的概念划等号。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非坚固的东西也是永久的,所以,是不是在晃动中可以表达出一种永久性?这个“永久”不是材料的永久,而是作品的永久、观念的永久,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20年前做的《长征:肖淑娴》,用雕塑的婴儿象征长征时,过草地的那些女人把孩子送给人家。这里可视的雕塑只是小婴儿,它的作用是作为一个符号性的东西加入每年的全家福,记录一个家庭的成长和衰老,这就是要打破以往纪念碑性、方尖碑式的雕塑,要进入一个跟人发生关系的情境,直接对一个具体的事情进行纪念。这里没有可视纪念碑的形,但是所有的气息都在里面,因为有一个小婴儿的雕塑在进行时间性的见证。把“时间”作为材料,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这件作品里很具体、很顺其自然,是把所有的素材都放到一起进行这样一种显现。我不喜欢一个东西是牵强的,只是套上去的概念。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方式。比如,把制作过程当中的临时感,变成是我整个创作很重要的存在理由。这样的临时性,是对永久性的质疑,是要传达这样的信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灰飞烟灭,无论是雕塑还是对当下问题的关注,都会导向这个问题。我们不再相信什么是永久不变的,“我不信”,就是特别强的时代特点。

今天的媒体过剩也带来这个问题,随时都在改变,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都觉得可以言说,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原来对某个东西的公共认可。

疫情之后,我的第一个展览在武汉,我觉得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地方展什么东西,可以把我对于所有阶段,这些年问题的思考都注入到里面?对我来讲,是很紧张的、很急迫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状态,它需要以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包括我让“呼吸”声充斥在展览里。在2020年之前,“呼吸”还不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2020年之后,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以呼吸为显现的、关于生死的问题,最能强烈地代表这个阶段的反映,就是呼吸。正常的呼吸就是活着,不正常呼吸就是濒临死亡。但“呼吸”又不是雕塑的物质材料,如何使它有一个强烈的场域感,这部分的考虑就变得重要。


左上:姜杰《俯仰之间》2023,纸黏土、铁丝、木条、仿真钻石、珍珠、棉被,206×160×47 ㎝,5 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左下:姜杰《这就是戏剧》2023,布、铁、白瓷砖,尺寸可变,高 460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右:姜杰《玩偶的妹妹》2023,纸黏土、木条、铁丝、石膏、镜子,80×96×221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94年的时候,我更多地考虑如何从架上进入到空间,现在则考虑如何使用大的场域感来加强可视物。这个展有雕塑、装置、现成物,也有关于空间的制作、关于材料的使用,但从具体形象上看,它们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能明确指向是什么,但整个气息会指向一个我们时代特有的样子:把不确定/不准确/不踏实等等全部混合到一起,没有坚定什么,信任什么,肯定什么,准确什么,都是没有的。

比如,《这就是戏剧》里的三件浴衣,这种浴袍在酒店房间里应该是两件,当出现三件的时候就会产生疑问,既有陌生感也有熟悉感,这是每个人的心理感受。把这些不可视的东西可视化,就是在造成一种“新关系”。这种“新关系”加强了模糊化,不是一、不是二,一和二在我们的认知里是清晰的,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自己喜欢很多东西都是模糊的,不是很明确的。其实,所有的形式、所有的材料都没有那么重要,它们要处在创造一个新可能性的过程里。

 

Q:《俯仰之间》这组作品构成了观众步入展厅的第一印象,它的悬挂状态很好地展现了你刚刚说的不坚固、不确信的时代特征;你能说说当时对材质的选择和组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吗?


A:这五件作品的实体即将离开后面的背景,后面是一个旧的被褥。制作过程特别复杂,每一个环节尽量做到准确,每一次下判断都是使它更饱满地递增。比如,链子到底是用铁链子?还是用镀金的链子?铁链子很明确,有它的残酷性,有重量和前面的轻形成对比,但也容易产生误读。镀金链呢,有点儿闪烁的感觉,有灿烂的假象。背景的选择也是,选择油画布?床单?丝绸?纱布?什么都不行,感觉不对。后来才把我收集的老被子拿过来。在艺术实践里面,什么是“对的”不容易知道,什么是“不对的”肯定知道的。


姜杰《一切于我都成为寓言》2020,木方、石膏、玻璃钢、白瓷砖、渔网、铁链,266×115×90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选择被子是基于近期的感受,跟人的生命经验有密切的关系。只要是老物件都会有一个气息,有一个年代感。

但是,被子放进去又脏又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在洗和消毒的过程中,才产生一个越来越对的感觉―被子有棉花的特点,吸水以后变得特薄,有赶毡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洗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碾压来加强那个薄感,但是干了以后还是不行,它膨起来了,于是又重新洗,加上乳胶,最后基本达到了我要的效果,放到后面就比较对了。

然后,这个作品前面和后面的关系怎么弄?是贴在上面?还是离开?我想,身体和一些东西分离的感觉会更有意思,包括灵魂离开肉体,人离开一个地方。那么,“离开”多大呢?怎么离开?又有很具体的事情需要想。到了展场的空间,特点就是高。高是挺复杂的事情,很难做雕塑,几个东西一上去就像小邮票,贴着的感觉,最后再慢慢调整过来。包括上面所有的花枝烂颤,像飞舞的小步摇式的颤抖,步摇其实就是身体晃动的延续,我有意地加强了这种对心理有一种不安稳的、拨弄的感觉。

《俯仰之间》里“离开的”主体,这和《落花有言》中,花的“离开”有相似性。虽然它们都是独立作品,但是有些感受是关联着的。

 

Q:《落花有言》这个标题把落花人格化了,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这似乎继承了古典诗词里的托物咏志传统。落花的“离开”既是可视物的物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拟人化的心理感受?


A:“落花”的跳动不是人为驱动,而是自然的跳动。但又不是一个常态,所以觉得很陌生而且凄凉。花没有神经末梢,它掉落后还跳动,就会马上引发人为经验的代入式思考:它为什么而跳,为什么还那么挣扎?其次会感到一丝丝的悲凉,特别像一个人离开了母体,被社会或宇宙等更大的环境所改变。人与母体的精神关联不是很大,更多影响来自社会,来自周遭的一切。我自己看落花是很拟人化的,每个人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所有的谜团,所有赋予它的解读,都是每个个体的经验,事实真相是什么?其实是挺无解的。作为现实中存在的一种偶然现象,有幸看到它、使用它,变成一件作品也是有意思的。作为艺术家想在大的观念、大的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其实很难,但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未知可以拿来用,它们可以构成独特性。

 

Q:你之前提到像画速写一样“快速进入”创作很重要,这是你特有的一种创作方法?还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创作经验?它为什么重要?


A:可能人在每个时间段的环境不一样、认知不一样、表现不一样,但实际上,人有一个本质性的东西是不变的,是属于你的。如何调动出这部分东西?在我们的创作中如何调动属于每个人的自我?每个人都说要找到自我,自我到底是什么?自我是很具体的事情。一个优秀的、伟大的艺术家是不可能模仿的,因为模仿没有意义,模仿只能弱于他的模仿对象,气息没有,能量也没有。中国当代艺术常常有这个问题,模仿性特别强,而且不自知。每个人在创作的时候,更多是个人气息、气质、所有精神的注入。我特别清楚地认识到每个物件都是个体真正的自我而成,包括他的选择、能力、品味、认知,有很多内在的东西和选择使作品成为那个样子。如果是真实自我的体现,就算是乱七八糟的样子也不是问题。


《落花有言》展览现场,拍摄:张一


因此,能不能快速进入,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是谁,你注入了什么,你看什么不舒服,看什么舒服,使用了什么,都是非常个人化的。如何快速地把你的一些能量注入到里面,怎么做到这部分?泥塑是肯定不行的。怎么样像是速写一样准确地传达你的信息?我觉得用一些临时性的材料可以绕开大雕塑的冗长,克服这个问题。

做艺术,大的创新已经不可能,就是慢慢推动一点点事情。动机要纯朴一点,动机不纯会特别明显:你挣点儿钱的时候,你的样式完全是往钱那边走。大家都能看出来。我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是在于从我认可的一些人身上得到反馈。其他的其实都不重要,一切就是顺其自然,该有钱和该没钱,全是命中注定的,不用去努力。成就成,不成就不成。


时间:2022年9月22日



【完





关于艺术家 



姜杰,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

获得奖项 :

2018 年获萧淑芳艺术奖·评委会奖

2015 年获中国 ACC 艺术大奖提名奖

2009 年获 2009 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 

2009 年获时尚 COSMOPOLITAN 年度时尚女性大奖

个展:

2023 《俯仰之间——姜杰作品展》 合美术馆 武汉 

2015 《大于一吨半》 寺上美术馆 北京

2014 《大于一吨半》 浦江华侨城 上海

2012 《向前进 向前进》 品画廊 北京

2010 《粉色乌托邦 2010》 花样年艺术中心 深圳 

2010 《粉色乌托邦》 别处空间画廊 北京

2003 《姜杰个展》 多伦多雕塑公园 加拿大 

1998 《姜杰个展》 Base 画廊个人作品展 日本

1994 《临界点》 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北京





排版:郑彭艺

采访:姚斯青

编辑:金龙

责编:张一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姜杰工作室

致谢:合美术馆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