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蔡锦空间 | 蔡锦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2021 年 7 月于“蔡锦空间”对空间创办人蔡锦,艺术家袁松、廖雯的随访。 蔡锦空间位于 798 艺术区的老厂房中,起初是艺术家蔡锦的个人工作室,自 2020 年开始直播艺术沙龙并举办实验性展览,逐渐由私人空间转变为半开放的非盈利艺术空间,由蔡锦独立运营。目前主要是邀请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和策展人,针对空间特点或 特定主题进行实验性创作,搭建作品展示和学术讨论的平台。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与大家分享。


蔡锦空间,图片由蔡锦空间提供



Q:云雕塑

A:蔡锦


Q:请谈谈蔡锦空间从个人工作室到非盈利艺术空间的转变。 


A:19年7月14号我搬到这,因为还有工作室在李桥,比较大,就在这画点小画。这个空间的利用不太多。到了去年2020年,6、7月,因为我也在这创作了一年了,就做了四天的工作室开放日。当时大家到了这里都说这个空间特别舒服,像个客厅。我的朋友米诺就建议能不能用这个空间做点什么事,能不能做个直播。从我本身能够做到的方面考虑,只要我愿意提供空间,就能够做到,我们说着就很快开始着手。米诺就邀请了王撤、宋轶,孙逸飞三个比较活跃的青年艺术家、策展人做了第一场直播活动。就是这么开始的。


Q:你觉得这个空间的独特之处在哪,对展览的艺术家有怎样的吸引力或挑战?


A:搬进来之前没想到这个空间这么好,楼梯上来黑乎乎的。你把窗户关起来它什么声音也没有,窗户一打开又很热闹。在798这个区域,我特别感谢能有这么一块宁静的地方。原来空间里挂了一些我的小素描,每次展览的时候作品在中间背景又有我的一些作品,就感觉到是在一个工作室的环境中,特别自然、舒服。后来慢慢的我的东西就收到两个小房间了,让这个空间更纯粹一点。


蔡锦空间,图片由蔡锦空间提供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在纽约的时候,哪个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大家就跑去,吃点东西喝点饮料,也不是很正式但很多艺术家会聚集在一起,大家互相认识。就有点像我现在这个空间的感觉,很自然的交流,很自由,很开放。大家想聊点什么话题就在沙发那里坐坐,像一个客厅。好像冥冥之中这个空间就交给我了。冬天时有观众自己走到这个空间来看,都很好奇,这个空间不是白盒子,它是有温度的。

比如这间卧室。有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卧室里放过,我觉得都挺有意思的,只是多了一个床嘛,作品放在这增加了一种特殊的感觉。当艺术家把以前的作品拿到这个空间展览,这个空间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实验。他们都必须考虑怎么样跟空间协调,即使是原来已经做好的作品也要在这个空间重新发生。

我这个空间有个大机器是碾压机,就是碾碎陶瓷的,碾成粉状,出来以后到这个楼的二楼和三楼,我那天进去看有个屋里面一个特别大的像城堡一样的大机器,上面本来是有管道,连着二楼、三楼那个机器这么压出来的粉末就从这里输到底下去,再从底下运到那个火车头那边去。王恩来做作品是特别认真。他了解过历史以后,再去琢磨他自己的作品。付小桐也是,了解了这个机器本身的历史也了解了798的很多历史。

王恩来直接用了这个机器,之前李琳琳也用过,她用铁丝在上面放置,但王恩来实际想用喷漆直接喷在机器上,又怕破坏机器,所以他就想到怎么做隔绝了不让它直接碰到机器上,后来慢慢就找到一种金箔的材料代替了。正好那里面还有很多含义,而且效果也特别好,他那个是到最后一分钟做出来了,但他一直在琢磨,所以机器上这件作品和窗户那边的作品都特别有分量。王恩来那个展览,有点是在跟工厂的环境对话,还有像元元她们更多的是在跟一种私人的客厅似的空间在对话。元元的作品用的是玻璃容器,她也是专门为这个展览做的,当时用玻璃烧容器的时候,包括里面的一些液体,她也做了好多实验,最后效果都不错。


Q:你退休前在天津美院设立蔡锦奖学金,为毕业生在今日美术馆做展览,现在做独立空间,这系列的活动似乎都有连续性,请你谈谈这些活动和背后的理念。


A:奖学金的事情,是我05年在纽约的时候,因为有些事情在那走不了。我是想弥补一下自己不能好好上班的念头,想从什么方面弥补一下,我不能在学校里好好上课,而且不是短时期,可能是长期回不来,当时在纽约的生活费几千美元,我想那折合人民币在我们系可以做一点什么事。

大概是在09年,正好就是那一届的毕业生大家都要在一块吃个饭。桌上这些学生都有点垂头丧气的,因为不知道毕业以后去干什么了,很茫然,在学校里还有做艺术这个氛围,明天大家都各走各的了,当时是特别沮丧。当时我就有个念头,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真的做到,我先就有保留余地的告诉他们,“唉我们可不可以有一个计划,比如我们计划两年以后,在北京做个展览,蔡老师去找地方”。

说出来了那我就得真的做到,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想到今日美术馆。当时09年的时候,那是很多艺术家最想做展览的一个空间,我找到张子康馆长的电话,就跟他说我想给学生做一个展览,张馆长说我们美术馆也有公益的项目针对大学生的,可以给我们免费提供展位展出。这样一来两年以后,我们真的就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了,做的挺成功的。当时张馆长很支持,还有我们天津美术学院的邓院长很支持。参加的学生呢也做了一些调整,有的学生就坚持不下来了,坚持下来的都是他们本身就对艺术有执着的。

我说的这些都是很偶然的,因为当时的一种心情产生了一些决定,也没有考虑到后面会怎么样,但是确实好像会在什么时间段,就感觉到有个什么需要我去做,或者有我能做的方面。

我自己心里觉得特别高兴,好像也有朋友问我,你是要出名吗?还是有什么想法吗?我说都没有,但是我觉得特别高兴,心里特别舒服。我自己并不是很清楚,我要去干什么,有的事情你不一定能做得到,可是我刚好做了一些事。如果当时我不去安排这个展览,有的学生就不会留在北京了。因为这个事情他们留了下来,但是并不是很勉强的,就很自然,他们也很自由,根据自身的情况能走过来就过来了。

我和我的学生并不只是在学校给他们上课的一个师生关系。如果做的好的学生,我真的会很关注他们,但是可能我也不知道我后面能做什么,但是我会了解他们,正好我有这个空间,他们的作品可以在这展示。所以可能跟很多学生的关系是在他们走出校门以后建立的,毕业以后,我们又是朋友,又是师生,又都是艺术家,是这么一个关系。


Q:你怎么看待空间的试验性,会考虑从小范围的学术圈进一步社会化吗?


A:作为我,这么长时间大家看到我的作品,实际上我相信它永远是在一个过程当中,也就是永远是在实验当中。我觉得很多事情是你在过程中才能去体会,所以我自己也是一样的去体会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我能做出什么价值,我觉得这是后面会感觉到,回头再看原来我还做过这些事情。

没想那么远,但是发现大家都挺关注这个空间的时候,我就觉得可能我应该更加考虑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活动的要求,或者带有我的视角,我选择艺术家或者是活动,就不一定都是展览。比如,大概是10号左右,我们会有一个胡赳赳的新书朗诵。我们前两天正好有约,看了他的新书,正好大家一块聊这个话题,那我们就可以去做。我希望以后如果能继续用这个空间的话,还可以邀请策展人,做不同项目的朋友,安排他们的艺术家或选题在我这里做。

目前来看的人大多是认识的,但我们特别欢迎陌生的观众来看。像我那次工作室开放就来的人特别多,还有小狗也在空间里跑。有个女孩进来看了特别惊讶地说“这个在浴缸上画画的艺术家我知道。”我说就是我啊。所以当观众自己走上来,不仅仅看艺术品,也看到空间,收获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我是特别开心。是否能全部开放要看不同的艺术家的情况,如果有艺术家是在北京的,我就把钥匙给他们。不能完全开放主要是因为不是专业的管理起来有困难,有观众说在微信后台跟我预约,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是怎么操作的。怎么能进一步社会化我还没考虑到,也是时间的问题,毕竟到现在才做了一年时间。


“孤独机器”戏剧现场―胡赳赳新书《论孤独》实验项目 

项目策划:马军 

空间设计:马军 

文本:胡赳赳、马军 

表演嘉宾:胡赳赳、叶蓓、周凤岭、李怡帆、王啸辰、张嘉诚、董一贤 

项目助理:王文娣、朱泓静 

服装造型:贾依果 

摄像:胡吗个、王凯、曾鸿基、陈家坪 

摄影:王旭华、徐文 

翻译:邓慧颖 

主办:蔡锦空间 

活动时间:2021.9.14(19:00 - 21:00)

活动地点:798艺术园区七星东街 311 楼 502 室 

项目策划马军谈到:“9 月 14 日夜, 在798“蔡锦空间”策划“孤独机器”戏剧现场—胡赳赳新书《论孤独》实验项目。 一台机器从欧洲千里迢迢运到中国,被吊装到 798 厂的建筑内,困在厂房内孤独守望了近70年,在这一天突然被照亮,成为一个戏剧舞台的现场。被拆散的文本,即兴的人声、表演、器乐,构成一个控制与失控,节制与释放交织的偶发戏剧现场。机器有着孤独之心,虽然弃置但并未荒废。它的沉默恰恰是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这是关于机器的一次空间实验,也是关于孤独的一次话语历险,更是关乎我们自身存在的一次追问。难道我们不也是困在时空中的一台台孤独的机器?”


Q:面对现实的、经济的压力,有没有考虑未来空间怎样持续运行?


A:物业原来跟我说到10月底这个地方他们就要改建了,不知道还会不会收回,所以这之后都没有安排任何活动,也因为这个原因我把最近的档期安排的比较满。如果以后还能够用的话,我就尽量把这个空间保持下来。如果不能保留呢,我也不知道会不会再找别的空间,好像是专门去做这个事情,原来是因为正好有这个工作室,这个空间包括里面的机器,这种感觉是很特殊。经济上的问题,现在开始考虑一些了,毕竟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在这个空间的展览中,如果有藏家想收藏,那也是他们跟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我是尽量的做到除了展览本身的一些一些参与性以外,如果有销售的话我是不会参与的,这样子我觉得就是更加简单吧。我就是用我的方式,我能做到的方式去做,反而很自然。

我还能够为艺术去做点什么,我觉得就很开心了。没有任何的我要干什么,我只是把这个空间提供出去,很自然的去做一些事情而已。



Q : 云雕塑 

A : 廖雯 


Q:请谈谈你毕业以来创作中的转变,个展《身照不宣》在转变中的意义。


A:《身照不宣》中的创作,比起我的毕业创作,在时间线、个人情感方面都有一定的成长和延展:我在学习木偶的初始阶段,是在了解最基本创作语言,同时也在了解我自己,所以在两年前的毕业创作中,我选择了自己的形象。我个人认为展开创作之前,要明白自己是谁,认清自己的现状,是展开创作很基础的东⻄。但其实这个过程并非全然是顺利或快乐的。所以毕业创作对我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去面对自我。2020 年后展开这一系列的创作,我由自身的身体经验出发,想要去了解我与你,我与他,我与你们,以及我们与自然、社会,及其历史的关系。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希望慢慢地能把自己的视野拓宽。我是通过我的毕业创作与蔡锦老师相识的。当时我不在美术馆现场,她去看了以后觉得很喜欢,就让我的师哥袁松介绍。我们加了微信以后,她就鼓励我,给予了我非常多的肯定,她让我相信自身的敏感和想象力,让我相信自己。其实我的毕业创作在当时并不太受认可,收到来自我仰慕已久的艺术家蔡老师的正面反馈,我那会儿特别感动,也更坚定继续走这条道路。今年 6 月在蔡老师空间个展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让我去系统地梳理我这两年所关注的课题,每个课题间的关系,以及我现在是谁,它在很多方面都对我大有裨益《身照不宣》关注的是女性的仪式,在作品中有许多对子宫或胚胎的拟态呈现。蔡老师那个空间其实非常有意思,方方正正的空间,带有一扇窄窄的门,所以我把空间构思成一个子宫,入口做成一个阴道的形状,与展览的主题呼应。展厅每次只能进一个人,观众置身于泥土的粗糙原始的感觉,让人放松和回归。蔡锦空间中的大机器其实也很有趣,它是一个陶瓷研磨机,我创作的语言来自木偶,最早的木偶原型就是用陶土烧制的俑,它是灵魂的容器,或者是我们灵魂的替代。我往机器里倒满泥土,亦是对机器所代表的“科学实证主义”的质疑,以及对原初之人的情感与想象的复归。蔡老师对我的展览呈现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包容(比如铺满整个屋子的泥土)。展览的呈现我自己是挺满意的。我和在蔡锦空间办展的其他的艺术家们也都是很好的朋友,有时就像社群一样,形成了一种链接。现在我对自己创作的工作方法比较确定。创作前期会有非常大量的时间是在做研究,它不仅是文本方面的,还有形态结构方面的构建。每一个我在做的创作,我都需要它有一个简明的核心,我必须非常确定那个东⻄。再以极度理性的方式推进这一纯粹感性的内核。


左:《身照不宣》展览现场,2021.6,图片由蔡锦空间提供 

右:《Hi,到顶楼去》展览现场,2020.8,图片由蔡锦空间提供


Q : 云雕塑

A : 袁松


Q:你两次参与蔡锦空间的展览,这个空间有哪些独特之处或挑战吗? 


A:我在蔡锦空间共参与过两次展览,第一次是去年的一个群展,而今年即将在 10 月 12 号 左右开幕的,是第一次个人项目。这次的个人项目中比较有趣的故事,是我这次的创作方案中的一件作品。在蔡锦空间展出的艺术家,大家都需要和这个空间中特别能代表这个空间的一个大机器发生一定的关系,作品要和这个机器产生某种联动,而我们发现这个大机器的结构上有很大一部分是凹陷的部分,我根据这个机器的特点,结合了自己作品中常用的这个灯箱装置的形式来进行结合,然而这个大机器的内部凹陷的部分并非是完全规则的,所以我想了很多办法,将这个机器的凹槽的部分进行精准的测量,最终形成了一个 1:1 的模型,而这次测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体验。第一次用很大的纸拼起来,然后趴在地上去画图纸,不像以前是在电脑中,这种体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调动身体、包括脑和手之间的协调的一个感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这个机器其实是一个比较旧的机器,可能是五六十年代的或者是更早一些,我想它的内部就像是一个机器的肚子的空间,我的灯箱的那些材料放到里面,就好像人的内脏一样,我作品里面现代社会所消费的内容,我觉得放在这里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矛盾冲突。现在的东西放到这个老机器的肚子里面发出光芒,是一个炫目的产品,这么一个综合体。


时间:2021年7月



【完





关于空间创办人 



蔡锦,1965年出生于安徽屯溪。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87-89年在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学校任教。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1991-2019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

近年主要个展包括2020年“植物公园里的蔡锦”,汉雅轩,香港,中国。2020年“风蝶令”,KENT ART,深圳,中国。2018年“阆苑仙葩”,前波画廊,北京,中国。2017年“花仙集”蔡锦,艺凯旋画廊,北京,中国。2014年“溯源”蔡锦,前波画廊,纽约,美国。2012年“蔡锦”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1年“蔡锦纸上作品”,Hadrien de Montferrand画廊,北京,中国。2008年“蔡锦红潮”,PICI画廊,首尔,韩国





排版:郑彭艺

采访:张一

编辑:金龙

责编:张一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廖雯、袁松、蔡锦空间

致谢:蔡锦空间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