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空间 | 琴嘎 、李雨航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2022 年 4 月 25 日,“云雕塑”艺术记者走访了“造空间”主办的“一起游牧”的发起人琴嘎和特邀学术观察员李雨航,“一起游牧”于疫情期间 2020 年 6 月发起,邀请国内外 25 位处于不同地点、使用不同媒介的艺术家根据项目特点,独自实施完成作品,在造空间公众号上陆续发布,历时一年完成。经讨论和授权,决定采用两篇短文和所有参与艺术家作品在此汇聚在一起,与大家分享。
海报设计:琴嘎,Logo 设计:柴佳琪 Poster Designer : ChyangaLogo Designer : Chai Jiaqi
发起人:琴嘎
时间:2020.6.20 - 2021.6.20
地点:不限
主办:造空间
游牧,是传统游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的政治结构和生存机制。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衍变,游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给世界提供了不同的思维与感知的维度。游牧的动态结构,不断地改变和跨越主流观念与经验的边界。在全球化席卷世界的浪潮中,游牧的当代性价值反向地浸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的差异与多元的结构逐渐生成,呈现出重构当代生活方式的趋势。
个体的艺术实践,在与自然共生和与现实撕裂的处境中,身体的移动,使得对事物的认知产生不断变化的感性逻辑,这对于打破主流的认知壁垒尤为重要。游牧的当代性实践,涉及范围广泛,关乎历史、人文、自然、信仰、现实处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相关问题的讨论,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验和见解。通过此次从“独自”到“在一起”的艺术实践的聚焦,26 位艺术家个体的行为方式汇聚在一起,探讨当代艺术生活的游牧化,以及 ta 形成的力和内在逻辑结构。
所邀请的 26 位艺术家,来自多个民族、不同的生活地域,从 2020 年 6 月 20 日开始, 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个人化的“游牧”艺术实践。历经一年,作品已经全部完成,艺术媒介多元混合,包括雕塑、绘画、装置、行为、影像、声音、音乐、舞蹈等;实施地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草原、沙漠、山地、城市,亦或是互联网世界;他们所探讨的核心观念都指涉 “游牧”的传统与现实、生存与信仰、主体与他者、身体与自然、直觉与理性、临时与生长、感知与方法的关系等,这些思想的能量汇集在一起,探讨是否可以一起重新搭建我们的日常生活?“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的语境下“,一起游牧”是一次打开的“游牧”艺术项目,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陆续发布内容,是一次跨区域的个体艺术实践与观点的刷新和敞开,促使我们反观自身所处的差异与多元的现实、异质同构的观念壁垒的同时,需要不断讨论与行动。这仅仅是个开始“,一起游牧”持续以“转场”的方式参与到艺术与生活中去。
左:一起游牧 | 于伯公《移动的学院》 移动的营地以“游牧”露营的方式在城市中游走驻扎交流,这一行动通过重现游牧的精神性来回应今天社会主体所面临的精神困 境和心理压力。正是这样的处境将我们的焦点引向“游牧”(平等、节制、和谐、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上来。
右:一起游牧 | 那林呼《寻找扎格斯台淖尔》生长在城市里,从小经常会去到附近的草原找寻身份的自我认同。与生长在牧区的蒙古人不同,草原、马背、自然是他们现实的 家,而我在钢筋混凝土中生活,心里是奔放的。从小这种身份的印记与环境的造就便在矛盾中冲突着。
左:一起游牧 | 策仁皮勒·阿荣特古斯《无法命名的制造》 面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我希望能够通过艺术的语言,以独特方式表达个人情感。在逃离游牧文化,向所谓的城市化转型的时期, 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我们是不是要表现得除了无止境地消费之外别无选择?我们的信仰是什么?这些都是我 在作品中提醒人们反思的问题。
右:一起游牧 | 那顺巴图 Nameless Wind 我希望本片能给观众搭建探讨“游牧文化”里道德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问题的“艺术”通道,让观众走进去“思考”。这是 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社会幸福感。
左:一起游牧 | 姜仓浩日乐·额尔德尼巴雅尔《镜子里物体比你看到的更近》 在我看来,舒适区就像是人体的免疫,面对新环境或新变化时,无论是否愿意,舒适区会随时间的流逝渐渐接受变化,最后与变 化融为一体。
右:一起游牧 | 盛洁《盲音》 时间只是一个界定,艺术提供的一直是另一个维度的观察,一种在人的内部思想与外部环境的对抗中所形成的思考变量,游牧是 将这种变量用”生“与“活”的方式去立体化。
左:一起游牧 | 孟和琪琪格·扎拉哈扎布《瞪羚的梦》 “瞪羚的梦”是一个装置三部曲,由视频、软雕塑和拼贴画组成。各部分由瞪羚的梦这一虚构故事贯穿,相辅相成,再现了蒙古草原 上正在上演的悲剧。牧民们在草原上围起了篱笆,瞪羚的草场不断缩小,这些小动物钩到了篱笆的铁丝网上,最后送命。大众对此 知之 ......
右:一起游牧 | 乌日根《来自地球的声音》 《来自地球的声音》是在现实时间里的存在,具有戏剧感的空间交互的情境设计,成为我的一种艺术行动,所构建的情境投射出人类 危机的镜像,以此重新定义我们已改变了的家园。
左:一起游牧 | 孟根琪琪格·拉哈巴苏荣《昨天》我有自己的内在世界,那里只有时间是有意义的。而似乎是外在世界使人的智慧和潜在意识显现出来、活跃起来。在我的作品中, 似乎能感觉到人的大脑在驱动姿伐 ……
右:一起游牧 | 边巴《窗》 作品是由影像和绘画两个部分组成,在影像中记录了我在拉萨市堆龙县废弃的哈达村里拓印传统窗户的过程,绘画部分是在拓印 下来的“窗户”上面印了哈达和一些简单的传统图案以及几何图形,试图表达一种具有祭奠或者具有告别的仪式感。
左:一起游牧 | 额尔德尼巴雅尔·猛浩尔《前与后》独轮上的双头马正表现了当下这种两难的选择。一个车轮代表了所有选择中的个体以及可以选择的道路,不过正像独轮车一样, 要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地运动,才能保持平衡。只要在运动,独轮车传达的就是前行的观念。
右:一起游牧 | 刘商英《家族树》 在那片生机盎然的向日葵地中,生长的是一株关于人与自然、土地与家园、生存与信念、历史与未来的“大家族树”。它扎根在时 间的河流中,连接起自然生命群体间的相互依靠和情感归属,从一个人、一个家…它让脆弱的生命变得伟大,在周而复始中生生不息。
左:一起游牧 | 伊德尔《腾格里塔拉》记得小时候听老人说过一句话,我们蒙古人能看的很远,可是更关心眼前的羊群。天堂在心里,草原在眼前。
右:一起游牧 | 全宝《礼物》 乳汁是圣洁的生命之爱,白骨意味着生命轮回的又一次开始,草原上没有墓碑,只有四季轮回留下时间的痕迹和自然之爱的 生生不息。
左:一起游牧 | 恩和宝力道·陶德弥德希热沃《蓝色的觉醒》 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文化遗产的保留与保护以及限制个人空间与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等主题。有了土壤和能量的交 流,每当迁移到一个新的地点,我们都会感受到它的味道。
右:一起游牧 | 萨扎布《寂静中的时空》 在星光闪烁的深夜,聆听自己心跳的声音,脑海里把心跳的声音想象成大自然或宇宙的心脏搏动的声音,通过心跳的音波与大自 然交流情感,将自己从固有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
左:一起游牧 | 奇那图《苍穹之下》 有人说我是“唯一一个不需要舞台的舞者”。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身体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以自由的感觉与状态去表达。
右:一起游牧 | 新塔娜《绵延》草原上 门是不锁的 有一天毡房的门被锁上了 从此没人能进入 钥匙在我的怀里
左:一起游牧 | 乌云额尔德尼《我的空间》 从小成长生活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登吉草原上,城乡之间游动的生活节奏为我的创作提供了重要条件和足够的可能性。
右:一起游牧 | 王澈《独自“游牧”》 我们所能谈的仅仅只是游牧作为一种文化的意义,但谈论这种意义的前提还是需要用身体的移动来回应和整体理解。
左:一起游牧 | 刘成瑞《双格达》 本来,我们可以 举起这块燃石 以牧者或吟游者的身份 但时空已破碎 我们被压在燃石之下 燃烧,并沉默
右:一起游牧 | 顾桃《萨满地图》 我始终没有鼓起勇气远行 而这一次 在父亲走了十五年后的今天 到未来 我继续延用父亲的田野方式 在路上用文字和镜头呼吸 这是萨满地图路的开始 不盼归期
左:一起游牧 | 蒙柯卓兰《轻柔的风》 长调歌曲中装饰音的部分是我最感兴趣的,我认为这是歌者最真情流露的表达。现代音乐拓展了我们的表现方式,所以我想将这 两种元素结合,运用电子音色来演绎歌者的情感,并通过现代音乐的写作方式,来强化和放大这种体会。
右:一起游牧 | 铁木尔·斯琴《向四方之风祈祷》 全球文化如今进入了一种迷失方向的状态;土地和自然之间失衡,无法找到未来的方向。迷失似乎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尺度,亦或 与地学系统形成连结;甚至是一次简单承认空间与方向被重置定向的开始。 这件作品由 3D 软件制作,是我的大型自然渲染场景实践项目的一部分。模拟自然的过程是一种冥想练习,激发我更仔细地去观 察自然世界的美丽、语言和细节。
左:一起游牧 | 东妮尔《场域记录 4:每一动都是仪式》 游牧精神是一个连接流动、协作、神圣和自由的动词;是理想主义并付诸主体行动、是“既出发,必到达”的气魄;也启发我在 日常外,每刻保有一个心中的“外景地”;有了它,在任何系统中,我就有自主的流动性、就可以“逃逸”。“逃逸”延伸出对 精神强度的向往及对不可知的兴趣,是我生活的支持,艺术的动力,在理性认知世界的基本面上的一道至关重要的侧光。
右:一起游牧 | 琴嘎《围栏剧场》 艺术是身体在移动中产生的感觉,雕塑是运动中生成的身体记忆的记录。影像是感觉的时间,剪辑是关于生死的动作,死亡是信 仰存在的证据。 游牧是一种生死观,决定了人的一切行为方式的选择。
在迷失的当下,寻求共生
李雨航
从对自然的崇敬到对自然的认识、模仿,再到占领与控制,人从对外界变化的理解由最初的非理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对突如其来的事件的接受性思维再到主动认知和预测外界可能发生的情况。人已经不再自认为渺小,并由宗教神圣性走入了当代社会个人的神圣性。在自认为已经将对自身不利因素通通排除在外以及对周遭有了一定掌控力的同时,自然也在刷新着人们对她的定义,并提醒着人的局限性。在由人主宰的世界秩序中,人们在失衡的当下面临一种迷失,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周遭的关系。
法国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1 呼吁共同面对“人类纪”(Anthropocène),纯粹的自然似乎已经不存在了。法国人类学家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2 提出了非二元的人类学,超越了自然与文化的对立。启蒙主义以来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关系似乎已 经不合时宜,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更多元化的理解。
在当代谈“游牧”是否符合时宜?游牧精神中那种面对不确定因素的从容与坚定,对于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启发?“一起游牧”项目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实验场,集结了跨文化、跨学科、多媒介实践。“游牧”作为核心,是一种方法,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游牧”不是至上而下的,而是在融合与互惠。不是一种固化的趋势,而是一种对熟知的动摇和反思“。游牧”不是一种单向的顺从,而是一种换位思考,不是一种景观和浪漫化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可持续的概念。“一起游牧”对于中心和边缘的定义提出怀疑,从边缘走入中心,再由中心回到边缘。“一起游牧”从身体出发,当代的城市生活中身体被各种媒介所延展,每一种媒介都能使我们做更多我们的身体能做的事情,“一起游牧”可以使我们在当代科技所建立的真实与虚构中回到身体本身的经验,重新拾起被抛弃的感知。从仪式出发,由传统的宗教仪式到当代日常的仪式感,引发着人们对于当代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的思考。“一起游牧”项目没有传统的架上艺术,艺术家们产出的作品不是为了填满美术馆,而是发生在大自然或者公共空间中,艺术家们走出工作室,介入社会公共空间,或是走向大自然,不再是创作者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待着灵感的一现。与自19世纪现代艺术以来一直强调的“独特性”有区别的是“,一起游牧”项目强调一种集体性、公共性的特征,艺术家们带着自身的洞悉去行动,与当下的情景与现实结合。
艺术给我们带来什么?又回应了当下的什么问题?一个不再是人类为中心,被哲学家和人类学家描述为环境恶劣的末世中,强调发展与进 姿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否符合时宜?参与探讨当今资本主义废墟世界中生活的可能性的行动者们有哲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家,他们从边缘或者微小的切面,去拓展到一个庞大的主题,对人类岌岌可危的处境做出的回应。
从人类被包含在内的“第一自然”,到遭到资本主义改变的“第二自然”,驯化与被驯化、征服与被征服,人类在这个过度中成为主体 , 而学者们提出的“第三自然”又会有怎样的可能性?面对当下的迷失,艺术家和学者们提出打破固有的本我意识,提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时代,以及与其他文化甚至物种等“他者”共生的进姿观。
“一起游牧”是对于当下失衡近况的号召,艺术家们的共识使人与人联结成新的共同体,由“一起游牧”计划产生了当代意义下的“部落”,这个“部落”并不是以单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组成“,一起游牧”在集体的共识与集体记忆中保持着艺术家们各自的独特性,并尝试碰 撞出新的可能性。在“一起游牧”这个实验场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共情,在差异中寻求共性和共同的出口,“一起游牧”是艺术家们面对当下失衡与迷失的思考,通过“游牧”去冥想,去感知、去解构,去重建。
“一起游牧”给我们提供一个消解人的主体性的思考方式,并反思根深蒂固的现代性。就像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Lowenhaupt Tsing)3 说的:让我们牢记这世上所有生命,无论人类或非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蓬勃生机。人类无法靠践踏其他生命而独活。
时间:2022年4月25日
【完】
关于空间创办人
琴嘎,艺术家、造空间创办人。1971年出生于内蒙古,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7年和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硕士,现居北京。主要个展:2005年“琴嘎-微型长征个展”(北京长征空间),2008年CIGE:33个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2013年“暗能量:琴嘎”(北京白盒子艺术馆),“廉价的身体—琴嘎个展”(布鲁塞尔FEIZI画廊),2017年“胎记-琴嘎个展(生长力-上海浦江华侨城新十年公共艺术计划)”,2018年“万物-琴嘎(北京朝阳公园蒙古大营南营)”,2019年“丛林-琴嘎(一个美术馆/北京中粮置地广场)”,琴嘎同名个展(北京唐人艺术中心)等。主要的群展:”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对伤害的迷恋”、“不合作方式1,2”、第五届里昂双年展、“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展示”、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拾贰:2006CCAA当代艺术奖获奖作品展”(上海证大美术馆)、“双年展维度”(奥地利OK当代艺术中心)、第五届亚太三年展、第一届波兰双年展、首届今日文献展(北京今日美术馆)、“为精神的艺术:瑞士银行当代艺术收藏展”(日本森美术馆)、“艺术与中国革命”(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中国!中国!中国!!!当代艺术超越全球市场”(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博物馆)、“非对等 - 地图之上”(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固执”(北京艺术文件仓库)、“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北京寺上美术馆)、“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共同的神话-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等。2012年起“造空间”以游牧的方式选择社会性空间,发起策划了“包装箱计划”、“一个梦想”、“红旗小学”、“造事”、“一起飞-石节子村艺术实践计划”、“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2018、2019游牧计划”等艺术项目。主要收藏包括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瑞士银行收藏、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浦江OCT公共艺术计划和国内外私人收藏等。
关于艺术家
李雨航,出生于浙江。 致力于跨领域以及跨学科实践,在创作和研究中互相给予灵感。现就读于巴黎高等实践研究学院,毕业于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和马赛国立高等艺术学院。致力于跨领域以及跨学科实践,在创作和研究中互相给予灵感。
排版:郑彭艺
文章:琴嘎、李雨航
编辑:金龙
责编:张一
审校:苏磊
资料提供:造空间
致谢:造空间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