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人物随访 > 详情

Forager—于吉个展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



2020年12月2日,“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以下简称:SJGAF)公众号的小编,在上海马凌画廊对艺术家于吉、画廊负责人江馨玲进行了随访,下附近期整理随访”文本。





//
随访艺术家:于吉
//


点击视频观看

艺术家于吉随访




部分视频素材由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



艺术家于吉,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



SJGAF:这次展览主题“Forager”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于吉:这个展览是在联华小区的居民楼里,整个展览也是从一开始构思就是和这个空间紧密相连的。在整个准备作品的过程当中,我试图呈现一个好像是有人或者是有生命体在这个环境里面生活的一个现场,希望整个空间能还原居室的日常状态,并与我们的身体、生存现状可以相互引起大家的共鸣,这也是我自己对近一年整个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一种回溯吧。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SJGAF:展览现场是个有故事的空间,大约多少平米?你如何控制和参与展览空间的营造?



于吉:整个空间其实还挺开阔的,它是居民楼的三楼,也是一栋西式的建筑,虽然它是314室,但其实你走上来已是四楼。打开大门空间挺开阔的,估计有200多平米的样子。而且层高非常得高,它给人不太像是一种狭小的居住环境的感觉,反而是有点儿工厂的那种感觉吧。

 

在整个布展期间,因为空间是属于比较毛坯的状态,所以其实除了让自己和作品在空间里相互的影响,可以相互培养感情之外就是打扫展厅。大多数布展时间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吸尘、刷墙。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SJGAF: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使用雕塑的多种材料与现成品混合的处理方式,请谈谈具体的想法?



于吉:展览还是一贯的以我的雕塑作为一个贯穿的线索,雕塑提供了在场人物的一个想象。但同时这次也的确用到了一些新的材质,比方说很多跟实物的形态相关联的一些样子,然后结合珊瑚,这是我第一次在创作当中尝试使用珊瑚,来自一些不同的区域的海域捡拾到的一些珊瑚的残缺块。然后还用到了铅,像我现在坐在旁边地上这一整块铅,然后同时也用铅翻制了菠萝蜜的果皮,在《桌子》那件作品当中出现。



《觅食者 - 午餐 》 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午餐 》 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午餐 》局部,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午餐 》局部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午餐 》局部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午餐 》局部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午餐 》局部桦木板、树脂、石膏等,104(Hx330x17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半皮半肉》 铅,整体:40x40x1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SJGAF:从全球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于雕塑、现成品、或者工作现场等,你的工作是沿着哪条线索扩展的?



于吉:我自己是学雕塑出身,本身非常喜欢雕塑这个媒介。所以我的创作,不管是大家在展览当中看到的、出现的各种媒介,包括版画、平面、行为、影像,我都在用,但我还是认为是以雕塑为一个基本核心在进行创作。包括刚才提到的工作现场,也是我自己长期以来感兴趣的一件作品。它的形态如何被呈现,以及整个工作过程又如何在展示的现场被呈现吧,这些都是我在布置自己的展览以及在创作过程当中会一直去思考的一些问题。



《石肉 - 叠影 No.6》 水泥、黄沙、铁等,90x30x30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石肉 - Rema Rema 2001》 水泥、黄沙、金属,整体:75x45x65cm,组件(上): 40 x 30 x 25 cm ,组件(下): 35 x 55 x 60 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石肉 - No.8》 水泥、黄沙、铁等,60x40x55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石肉 - 流动的盛宴No.2》 水泥、黄沙、铁等,110x155x65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石肉 - 流动的盛宴No.2》局部,水泥、黄沙、铁等,110x155x65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左:《光滑的静物6#》 不锈钢、丝网印刷100x55x43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右:《光滑的静物7#》 不锈钢、丝网印刷100x55x43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光滑的静物6#局部,不锈钢、丝网印刷100x55x43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SJGAF:这次展览作品利用现有的特定空间所涉及的视觉语言、观念表达的核心指向是什么?



于吉:这次的展览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整个空间本身它就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它是一个生活环境,是一个曾经居住过人,然后住客又搬离的居住现场。所以我希望可以抓住这些空间的特殊属性,并且把这些属性、本身的属性作为创作的一个根基。所以你会看到整个现场包括创作当中出现了桌子呀,浴缸呀,这些形象都是试图想要去还原一个居住的现场,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功能性。同时它又被我进行很多改造,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我觉得在这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是我这一次在处理空间的时候主要想要做的一些尝试。



《觅食者 - 安眠药 》铁、浴缸、汁液,70x150x73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安眠药 》局部,铁、浴缸、汁液,70x150x73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觅食者 - 安眠药 》局部铁、浴缸、汁液,70x150x73cm,2020,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摄影:张宏



SJGAF:疫情改变了世界,你如何看待国内的艺术生态现状?



于吉:我觉得今年肯定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糟糕的,对我自己来讲也一样。心情从1月开始到现在一直跌宕起伏,也经历了最初的对这样大的突发事件的措手不及。经历了那种心情非常糟糕、非常沮丧的状态,再慢慢地试图看到事件的另一面吧。到今天很多时候艺术家在一起见面,也会相互安慰说可能今年也是不错的一年,可以安心地回到工作室进行创作。我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两面性吧。但是无论如何大家都在努力生活,然后我们也希望一切都可以往一个更加良性健康的未来去发展。





//
随访画廊负责人:江馨玲
//




画廊负责人江馨玲,图片由马凌画廊提供




SJGAF:为什么选择在这样的空间做于吉的个展?


江馨玲:这个展览的计划我们在年初时就已经和房子的主人陆寻先生洽谈了,此前陆寻先生创立的四方美术馆曾用这个空间做过几个艺术家的个人项目,非常有实验性,我们很关注。这个空间是一套居民住宅,本身是著名的历史建筑,建于三十年代,层高甚至达到上海很多画廊都做不到的4米,而且由于房子拆除了原有的装修仅保留基本的建筑结构,呈现出“废墟”般的状态,空间本身的独特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强烈对比,很容易让观众转移对艺术作品的关注,所以其实并不是任何艺术家都可以驾驭的空间。于吉是一位有丰富展览经验的艺术家,她对非常规空间常常有令人惊艳的表现,她作品中也经常使用水泥、钢筋、金属这些建筑属性的材料,但她又会对材料进行干预,为她所用。事实上,当她第一次踏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也异常兴奋,这一次展览的全部作品都是基于这个空间带来的感受所创作的新作品。我们双方都对这次展览的效果非常满意,无论从空间使用、合作方式、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SJGAF:你看重于吉作品中的哪些特质?


江馨玲:于吉的雕塑作品带有一种细腻而沉重的特质,她的《石肉》系列既像是精细解剖学的分析结果,又带有暧昧不清的形态,给观众带来一种奇异感受——这人体就像是被孕育出来后再被丢于此处。作为以雕塑创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家,于吉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对雕塑艺术的重新审视,对其三维立体属性的拓展,以及对雕塑与身体、语境及叙事关系的协调。她以媒介本身及材料为出发点创作的装置、影像及行为表演作品既存在于空间中,也在不断塑造其所处的空间。




关于艺术家


于吉,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于吉以多样且具实验性的实践闻名,使用包括装置、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于吉经常进行田野调查,作为其一部分,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点介入临时性干预,对身体在日常环境中的位置进行反思与质问,将其引入观者的整个空间意识中。

于吉参加的展览包括: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滕斯塔当代艺术中心,瑞典(2018);外滩美术馆,上海(2017);第11届上海双年展(2016);东京宫,巴黎(2014)等。





采访:顾承洋

拍摄:顾承洋

剪辑:郑确

编辑:邓淇

责编:琴嘎

图片提供:马凌画廊

致谢:于吉

马凌画廊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