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无意—郭城个展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跨领域的知识背景,让郭城以更肯定而抽离姿态,释放自己富于人类学色彩的叙事激情。作品中富于直觉而不受固有模式约束的异质感以及隐含的控制论气息,向观众展示了,技术革命在文化和意识层面向年轻一代提供的重叙历史的可能性,这让他的一系列实践成为当下艺术生态中引人关注样本。
2020年11月23日,郭城在魔金石画廊“近乎无意”个展开幕。“云雕塑”艺术记者对艺术家郭城和画廊负责人曲科杰进行了随访,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与大家分享。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和工作室画廊提供
Q:云雕塑
A:郭城
Q:你是如何控制和参与这次展览空间的营造的?
A:我进到魔金石那个空间以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空间是一个临街的空间,有两个大的落地窗。我当时对这两个落地窗很感兴趣,这次展览中我有一些作品概念会和窗户有一些关联。比如说一些植物,办公室用的植物可能会是要靠窗的一种状态。不过,由于这次展览是一个双个展,所以两位艺术家在空间的使用上需要做一些划分,最后可能是另外一位艺术家杨光南的作品更需要那两扇落地的窗户,表达她的一个展览的概念,我的展览部分到了后半部分的空间,其实就是相对封闭的一个白盒子的空间。尽管它是一个白盒子,但是至少是有两个入口的,整个大的长方形的展厅中间做了一个隔断,这个隔断使我的区域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一个出入口,而不是在中间有一个门。所以当时我在整个作品的一个布局上,其实也对它有一点点考虑,观众从展厅游览到我这个部分的时候,从左右两个门的细缝里到底能够提前看到一些什么,然后提前看到的东西和展厅里空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最后我利用了这两个门,其实是把我那两件带有植物的《(临时的)小器具》的作品从那里面展露出来。走到我这部分空间里以后其实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我的《抽象的神谕生成器》它在空中吊挂的一个状态,形成了一个空间的软分隔,在这个空间的布置上,一部分我是利用现有作品一个固有的形式,比如说是上墙的或者是落地的,或者是悬挂的,同时在空间的布置上我可能也会考虑到说,由于它是一个双个展的空间状态,观众到我这个部分游览的体验是怎么样的一个逻辑和顺序。我也有一些这方面的考虑。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Q: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使用技术、材料媒介与处理方法有什么含义?
A:这次展览里边主要用到的几种材料大部分跟我们的建筑相关,比如说一些混凝土、钢筋这一类的材料,还有一类的材料是和我们室内的一些绿化相关的,比如用到一些植物,像仙人掌或者绿萝。然后展厅中还有一件是《抽象神谕生成器》,它更多的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材质是不锈钢镀钛。这几个系列作品的材质运用是和概念是相关的。比如说像《琥珀》系列,它其实是把我们的混凝土也就是人造石当做一种留给未来的一个化石,留给未来的一个琥珀。所以我用到了混凝土和钢筋。就是我们在制作混凝土、制作建筑的过程中其实在混凝土里会混入很多骨料,这些骨料也会包括一些不要的废料,可能会不小心地混杂在这个混凝土里,比如塑料叉子或者是金属元件,我们废弃的一些废弃物在混着混凝土的时候都会包裹进去,那它就会变成未来的一种琥珀。所以在这个材料的选用上,我就比较直观地使用了混凝土和钢筋这样材料的搭配和一些建筑材料。
郭城《(临时的)小器具》系列,2019,Arduino、定制电路、盖革穆勒管等,120×110×40㎝,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在《(临时的)小器具》系列里,也就是用到两个植物的作品,其实也是跟它概念相关的。就是说在这个概念中,其实我想要提出或者是想要批判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环境和我们臆想中环境的状况之间的关系和对比。真实环境的状况用《(临时的)小器具》中的一个放射性元素的探测器所表达,而我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臆想其实就是在用绿萝或者是仙人掌表现,用这种人工绿化的行为来做这样的表达,呈现了一个人造自然和真实环境之间的冲突。
Q:这次展览涉及的视觉和观念表达的核心指向是什么?
A:我觉得这次展览的核心概念还是关于人造自然或者是第二自然的这样一个概念。一个含义就是说我们臆想中的这样一个完美的自然环境到底存不存在,因为我们可能会想说有的时候远离城市的喧嚣,去到一些原始的森林、沙漠或者海上去航行,我们有很多所谓的无人区的一个状态。
左:郭城《抽象神谕生成器》2020,不锈钢镀钛、铜磬、木棒等,210×210×14㎝,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右:郭城《琥珀No.8》2020,混凝土、钢筋、定制电路等,31×31×170㎝,20×20×180㎝,图片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其实现在地球上所有的环境中,所有的地区中,都有人类痕迹的存留,就像前两天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在喜马拉雅珠峰的顶端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尽管我们在地球上或许有很多的非人类居住的地区,但其实我们人类的生产物、人造物,以及人类的环境是遍布了整个环境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那种乌托邦式的自然的概念,在当下已经不存在了。在这个展览里其实我想凸显的也是关于这个的一种矛盾。
其实这个展览里大部分的作品都和一个关于“人类纪”的概念相关。所谓人类纪的概念其实最早是科学领域的,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地球40亿年的历史到现在经过了非常多的一个地质纪元,比如说前面的三叠纪、侏罗纪到离我们现在最近的地质纪元更新纪等等。其实每一个地质纪元,它在土地的地层上都是有一个表达的,比如说我们在挖化石的时候,挖到一定的厚度去挖穿这样一个地层,在这一次的展览中其实围绕的是人类纪的这个项目展开的。人类纪的概念,它的提出是由于我们认为当下作为人类的活动其实是有改变全球环境地质地貌的一个可能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社会活动的力量已经足以和其它的自然力量匹敌了。那么回想以往,我们全球地质地貌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板块的漂移,可能是由于比如说其他的外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说是一些自然事件,比如说火山爆发等等,可能哪里火山爆发了,海上就浮起一个岛屿。
现在人类活动,比如我们有很多的填海造地的行为,其实也是这样在永久地改变着全球的一个地质地貌,所以其实整个展览背后的理论概念一部分来说是围绕着人类纪这个概念展开的,也就和前面几个问题谈到的关于理想化乌托邦式的资源是否存在,以及人造物这些概念串联起来。
Q:你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哪些技术因素或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A:我觉得可能受到技术的影响会相对多一些,比如说在《琥珀》系列中,这次展出的《琥珀No.8》,一个混凝土被加热,你可以通过一个热成像的摄像头观看到这个混凝土表面温度的一个变化。其实这个热成像的技术可能也是和当下的一个社会状况相关的,所以我想到了运用这样一个技术。就比如说当下在疫情期间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红外热成像的一个摄像头,去持续地观测着所有人人体的温度,作为一种监控的方式。把他这样的技术运用到了对于一个石头的监控上,就是说石头温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地被观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运用的一些技术还是和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是相关的。
Q:疫情改变了世界,你如何看待当下国内的艺术生态?
A:对于国内的艺术生态从我个人来说可能不太好评判,但是就我自己实践相关的角度来说,其实这次疫情让大家可能对技术这个事情本身的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吧,因为可能不管是说在艺术圈也好,还是各行各业也好,由于疫情以来隔离的状态其实有了非常多的远程办公、远程会议,包括像艺术界的一个远程的线上的展览或者是远程在线的这样一个讲座、对谈等等的行为,其实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一个生存状态的事件。同时也会让大家对技术这个事情更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一个疫情让我们的物理上变得隔离,但是技术上似乎让我们大多数的社会功能正常地在运转。
我还很感兴趣的一点是对于以往的一个状况来说,这样的信息流动,其实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比如说对比03年SARS的时候,因为我是一个北京人,当时我在北京,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很多的信息关于疫情的也好,关于社会现状的也好,是从官方渠道获得的,比如说我们去看新闻联播,我们听广播,我们看报纸、看杂志,然后去得到这样的一个官方渠道的一个信息。但是在这次的疫情期间其实包括很多其他渠道,我们有的微信,包括像很多短视频平台,比如说抖音或者快手,可以让我们所有的民众或者说用户自发的去收集周围发生的情况和周围的信息,那么这样一个技术就为民众赋权,让我们有一种自下而上这样发声的一个渠道。比如说在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说哪儿又缺少物资了,然后可以经过几轮转发,可能这个事情就可以得到很顺利的解决。其实我觉得技术是带给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很革命性的可能性。不仅是对于非常资本式的、商业式的运营,也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普通的人有一些颠覆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可能对于我来说,或者是跟我的实践相关的方面来说,这个是疫情给我带来的比较深的感受。
Q:云雕塑
A:魔金石画廊创始人
Q:为什么选择做郭城的个展?
A:实际上这几年我一直在寻找年轻的雕塑语言类型的艺术家,去年我在UCCA沙丘美术馆群展看到他的作品,当时我个人就非常喜欢。首先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这位艺术家对技术、对科技的一种迷恋和痴迷的特点,第二,他很好地把科技的一些元素和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些情绪、文化的一些情绪做了一个完美的嫁接和对接,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在科技的一些表象、或者技术的一些覆盖下,隐藏了很强烈的人的情绪,这点我非常喜欢,所以今年我们就选择郭城来做这个个展。
Q:在当前的语境下,如何看待或处理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A:首先,我觉得画廊老板应该都是对艺术有理想、有情节的,没有人纯粹为了商业。我接触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对艺术有理想的,所以才进入这个行业,很少碰到为了赚钱才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么这里面,学术和商业之间,有一个特殊的交汇和平衡的点。对于我来讲,我可能最感兴趣的是做我自己,首先要确保做我认为有价值、也有兴趣做的艺术家和方向,然后再去谈我如何把这些东西卖给收藏家,或者是达成收藏家的兴趣促成收藏,来维持这种运营。那对我来讲,艺术是第一,商业是第二,那面对这两者矛盾的时候,我宁可缩减我的运营成本去调整、应对商业上的一些困境。
时间:2020年11月23日
【完】
关于艺术家
郭城,1988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2010)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主流或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郭城近期的个展有:“地气”,广州画廊,广州(2019)。群展包括:“永恒网络”,世界文化宫,德国柏林(2020);“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艺术工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9);“真新镇日志”,UCCA 沙丘美术馆,秦皇岛(2019);“机器人·间”,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开放代码.连接机器人”,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2019);“追踪末日松茸”,泰康空间,北京(2019);“卡拉卡拉大浴场”,广州画廊,广州(2019);“魔都の鼓動”,当代艺术博物馆,日本熊本(2018);“Life Time”, MU空间,荷兰埃因霍温(2017);“时间的狂喜”,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7)。
郭城曾获得数字地球学术奖金(2018-2019)、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2018)、生物艺术奖,荷兰海牙(2017)。其作品被香港M+,乌利·希克收藏和国际艺术科学研究机构所收藏。
排版:郑彭艺
采访:蔡雅玲
编辑:邓淇
责编:蔡雅玲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魔金石画廊
致谢:郭城,魔金石画廊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