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position: Home > 云雕塑 > 文献批评 > details

点穴 | 黄专

“文献与批评”作为“云雕塑”的理论栏目,分为“理论研究”和“讲座与论坛”两个部分,适时推出展览评论、艺术现象分析、当代艺术理论探讨等,具有新角度、新见解的学术文章。






编者按:

2007年隋建国在上海浦江华侨城举办学术展,这里推出的是策展人黄专为展览撰写的前言。


展览海报



隋建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也是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中国雕塑家。在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中他的工作既具有个人实验的意义,而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这种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又可视为中国雕塑界在这个巨变时代的一种标识。


隋建国的艺术历史经历了由现代主义(1987-1989)、材料观念主义(1990-1996)和视觉文化研究(1997-2007)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时逢上世纪中国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的高潮期,这一时期以《平衡》、《失重》和《卫生肖像》三个系列为代表,突出了他运用各种现代主义雕塑语言进行“自我”、“生命意义”的哲理陈述和反省,挑战对象主要是古典主义学院传统;


90年代初随着中国文化巨大转型期的到来,他调整了自己的艺术问题与方向,开始把本土性的材料实验与观念主义的创作方法有机融入他的工作,代表作品有《地罣》、《闭锁记忆》、《沉积的记忆系列》、《碑林》(1993)、《墙》(1994)、《庆典》、《开发计划》《沉积与断层》(1995)直到1996年的《殛》。对雕塑艺术中观念、行为、时间诸要素的把握才能,尤其是对不同材料物质性能的转換方法构成了这一时期作品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在延续了以组合现成材料传递心理经验和文化经验的逻辑方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作品还强化了材料间的侵入性和互动性,将工作程序和技术过程的残酷性作为一种观念手段,从而极大扩张了雕塑这一艺术门类概念。文化、历史甚至各种当下问题虽然已进入到他的视野,但对这些问题的探求还是在如何完成本土性材料的观念主义实验这一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时期主要挑战对象是各种现代主义材料语言和方式,以及如何在这种挑战中形成一个当代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独特气质和方法;


以1997的《衣钵》(《中山装》)和1999年的《中国制造》(《恐龙》)为标志隋建国真正将自己的艺术推进到一个无法用“雕塑”限定的疆域,这一突变过程也使他完成了由一个优秀的雕塑家向一个杰出的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转换。在这一时期中他将自己的视野和工作性质定位为对视觉文化的结构性、全景性的考察,他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历史神话来源(《衣钵》1997、《梦魇》2004)、政治仪式符号(《底座研究》2003)、日常空间与神圣空间以及在这些结构性关系中显现的意识形态方式投入了极大的研究兴趣,他的课题还包括现代化话语下中西跨文化交通的诡异性(《衣纹研究》1998)、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和代价(《中国制造》1999)、消费文化对塑造中国人精神人格和世界的价值重估(《再搅伴-行走》2001、《张江艺术摆渡公交车》2006)、对地产开发中的明星效应的反讽(《地产商》2005)。这些工作摆脱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常有的图解态度,从而使这些问题具有历史分析的色彩,而在空间与体量的实验中,“雕塑”已成为一个无限扩展和不断移动的艺术概念。在最近的作品《大提速》(2007)中雕塑的疆界甚延伸到视觉影像的领地。


隋建国是一位具有强烈知识分子气质的中国艺术家,这不仅指他作品中不时流露出的批判立场和道德良心,更指他善于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近十年来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所进行的“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文化研究把各种视觉图像或符号聚焦为一种意义生产的历史过程,“视觉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去理解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尼古拉斯·米尔佐夫),从而对视觉权力、视觉快感及各种视觉现象间的建构性关系进行显现和说明。这一过程类似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切脉”和“点穴”:面对一个庞杂的经络系统只有对其整体结构谙熟于心,才能指随心运、命中穴道。




黄专

2007 . 10



【完





 关于作者  



黄专(1958-2016,1958年出生,祖籍湖南。曾获"吴作人国际艺术基金会硕士论文奖";曾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4月13日于广州病逝。




排版:郑彭艺

编辑:金龙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