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文献批评 > 详情

从科学的角度谈材料 ―《迷人的材料》

“文献与批评”作为“云雕塑”的理论栏目,分为“理论研究”和“讲座与论坛”两个部分,适时推出展览评论、艺术现象分析、当代艺术理论探讨等,具有新角度、新见解的学术文章。






编者按

继上一期“雕塑力”中推出了理查·迪肯以自己的书单构成的讲座“材料与身份”之后,本期小编延续迪肯讲座所引发的材料、手工艺与历史这一线索。介绍一本迪肯向中国雕塑同行推荐的书《迷人的材料》。


《迷人的材料》,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资料提供:张一


雕塑家理查·迪肯先生在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带来的讲座《材料与身份》中,介绍了种类丰富的阅读书目,并由此串起了一条贯穿历史、工艺、材料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也就能理解在他的雕塑创作中几乎无所不用的材料。


迪肯说“在我看来,无论我们谈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雕塑,我们都不可不谈它与材料的关系。”这两本(《新石器时期箭头制作》《史前金属冶炼》)都标志着一种进入历史的途径,那是基于对物质性的理解,而不是阅读文献。所以,要了解过去,你必须了解事物是如何完成的。” 在迪肯看来材料是进入特定历史和文化的线索,通过物质理解它所蕴藏的生产方式以至与具体地域的、时代的文明对话。


     雕塑家理查·迪肯先生,资料提供:张


理查·迪肯的作品材料表,资料提供:张一


左:雕塑创作中几乎无所不用的材料,资料提供:张一  右:英文版 《迷人的材料》,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资料提供:张一


在那次来访中迪肯向中国雕塑界的同行推荐了这本书Stuff Matters,这是一本介绍材料科学的大众读物,它的语言简练易读,用十个篇章分别介绍了当代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材料。该书一经面世就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多项大奖,2015年出版了中文版《迷人的材料》。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是一位英国材料学家,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教授和该校制作研究所(Institute of making)总监,也是著名的材料图书馆(material library)的发起人之一。在这个材料图书馆中收藏了来自全球的实验室、工作坊的最具奇思妙想的材料样品。这本书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探讨物质性。


中文版《迷人的材料》节选:


文明时代就是材料时代


“从我们对文明发展阶段的划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就可以看出材料对我们而言有多么根本和重要。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都是因为一种新材料出现而促成的。钢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关键原料,让工程师得以充分实现梦想,作出吊桥、铁路、蒸汽机和邮轮。修建英国大西部铁路与桥梁的伟大工程是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用材料改造了地景,播下了现代主义的种子。 


20世纪常被歌颂为硅时代,是因为材料科学的突破带来了硅芯片和信息革命。但这个说法忽略了其他五花八门的崭新材质,它们同样改写了现代人的生活。建筑师运用大规模生产的结构钢和平板玻璃建起摩天大楼,创造出新的都市生活形态。产品和服装设计师用塑料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住宅和穿着。聚合物制造而成的赛璐珞催生了影像文化一千年来的最大变革,也就是电影的诞生。铝合金和镍超合金让我们制造出喷气发动机,使得飞行从此变得便宜,进而加速了文化互动。医用和牙科陶瓷让我们有能力重塑自己,并改写了残障与老化的定义。整形手术的英文是plastic surgery,而Plastic既有“整形”也有“塑料”的意思,这显示材料往往是新疗法诞生的关键,从器官修补(如髋关节置换手术)到美化外表(如硅胶隆胸)都是如此。德国著名解剖学家冯·哈根斯博士展出人体标本的“人体世界展”,也展现了新颖的生物医用材料对文化的影响,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生时和死后的物质性。” 


材料的差异往往深藏在表面之下


在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将发现材料和人一样,差异往往深藏在表面之下,大多数人唯有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才能略窥一二。因此,为了了解材料的性质,我们必须跳脱人类的经验尺度,钻进物质里面。唯有进入这个微观世界,我们才能明了为何有些材料会有气味,有些则无;有些东西上千年不变,有些一晒太阳就发黄变皱;有些玻璃可以防弹,但玻璃酒杯却一摔就碎。这趟微观之旅将揭开我们饮食、衣着、用具和珠宝背后的科学,当然还探索了人体。 


不过, 微观世界的空间尺度虽小,时间尺度却常常大得惊人。就拿纤维和丝线来说,它的尺寸和头发差不多,是细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人造物,我们可以用它来制造绳索、毛毯、地毯和最重要的东西:衣服。我们身上穿着的牛仔裤和所有衣服都是微型编织结构,而许多结构的式样比英国的巨石阵还古老。


人类的材料技术发展了几千年,所以我会在书中不断提到材料科学史。 


本书每一章不但会介绍一种材料,还会提供一个认识材料的不同角度。有些主要从历史出发,有些来自个人经验;有些强调材料的文化含义,有些则强调科技的惊人创造力。每一章都是这些角度的独特混合,理由很简单,因为材料太多种类也太多样,我们跟材料的关系也是如此,不可能一概而论。材料科学史是从技术层面了解物质的最强大、最统合的理论架构,但重点还是关于材料,而不是探讨科学。毕竟所有东西都是由别的东西制成的,而制造东西的人(艺术家、设计师、厨师、工程师、家具师傅、珠宝匠和外科医生等),对所使用的材料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感觉和运用方式。我想扑捉的就是如此丰富多样的材料知识。” 


阅读前言不难发现此书语言简练,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讲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而对材料的阐释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如作者所说“钻进物质科学的微观世界”,这也正是雕塑家迪肯推荐它的原因。雕塑家的工作经常以对材料的理解和挖掘为核心,而工作习惯往往从直觉、手感出发再与之建立深层的联系。这种认知角度有既定的特点而又是盲目的,常常执迷于材料的肌理和表面特征,倘若想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物质往往挡在知识的门槛之外,要不就是丧失了艺术家的感性。


《迷人的材料》配图,资料提供:张一


米奥多尼克的研究不仅限于材料科学,更致力发展科学与艺术交叉领域的一种新理念-sensoaesthetics (传感美学)即: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材料的美学、感性和情感方面。像他自己所说“所有东西都是由别的东西制成的,制造东西的人,对所使用的材料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感觉和运用方式。我想扑捉的就是如此丰富多样的材料知识。”米奥多尼克也因为广泛地参与大众传播工作而出名,他曾在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ICA)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讲座。2005年,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就新材料对艺术的影响进行了两次研讨会。2006年,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制作了Afterimage(图像之后),这是一种探索光和色彩感知的装置,在海沃德画廊展出。 


正如文中所说“为了了解材料的性质,我们必须跳脱人类的经验尺度”,而艺术家/雕塑家当然也可以试着跳出自己的经验尺度。



【完




关于作者

  


张一1984 从材料实验的角度切入雕塑语言探索。 年生于山东,艺术家、自由撰稿人,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排版:郑彭艺

编辑:邓淇

责编:张一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理查德·迪肯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