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文献批评 > 详情

伊丽莎白·普瑞萨教授的艺术创作(二)

“文献与批评”作为“云雕塑”的理论栏目,分为“理论研究”和“讲座与论坛”两个部分,适时推出展览评论、艺术现象分析、当代艺术理论探讨等,具有新角度、新见解的学术文章。






编者按

自上一期“雕塑力”开始,我们分享了澳大利亚艺术家伊丽莎白·普瑞萨博士(Dr . Elizabeth Presa)  的创作,介绍了她使用哲学或是与哲学家合作的视觉艺术实践,其中不少作品使用了石膏,这一传统雕塑材料在她的手中是承载诗意的有机体。本期我们继续分享普瑞萨的作品,着重于她创作中与生物的合作和表演性的部分。她的艺术实践中难以找到坚固、雄强的典型雕塑形态,却常常出现动物、植物等生命体,脆弱而难以保存的材料、转瞬即逝的形态,出自普瑞萨之手的艺术物不容易被标准的画廊、美术馆系统所处置,却充盈着对日常生活、大自然和人的关爱与珍视。她的艺术难以用雕塑或其他单一的艺术媒介标准来定义,这些难以定型的形式提供了一种异于父权社会传统的审美眼光。如普瑞萨自己所说家庭、自然,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她艺术得以诞生的“工作室”。


伊丽莎白普瑞萨的住所和工作室,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我的工作室就是我家,每一个房间都是我各具特色的工作间,我的家庭就等同于工作室。回忆起来,曾经多少年,我儿子的卧室也是我经常养蚕的“蚕室”,而我女儿也曾经与蜜蜂们分享过同一个房间。我家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称为“我的工作室”,刚才图里看到的是我房间外面、后院后墙旁靠着的蜂箱,因为养着蜜蜂,所以总是发出颤动和嗡嗡轰鸣的声音。这些声音时而伴随着我的生活,提供给我灵感。 

 

左:伊丽莎白普瑞萨的住所和工作室,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右:伊丽莎白·普瑞萨《蜗牛的宫殿》2007,蜗牛、古董橱柜,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我有两个工作的地方:一个是在城里靠近海滩的房子;一个是离墨尔本市区两小时车程的乡下一个非常老旧的传统泥土房子。在那儿每天早上都有很多野生动物从周围汇聚而来,大概有二三十只袋鼠每天早上光顾。我之所以分享这些好像与艺术创作无关的照片,是因为我想跟你分享我的生活,而艺术也同时寄居在生活里。  

 

伊丽莎白·普瑞萨《蜗牛的宫殿》2007,蜗牛、古董橱柜,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其实对于很多实践类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给人们已知的事物赋予形式,对我来说情况有点不同。比如这个项目是我在很多年前做过的一个作品,当时墨尔本经历了一场大旱,在那之前蜗牛到处可见,在园子里非常常见,几乎都要被人们当害虫扑杀。然而经过这场大旱,蜗牛几乎绝迹,这对于鸟类和其它动物的生存都构成了威胁。在这个背景下,我找到了一只蜗牛,把它放在墨尔本市中心一个很奢侈的服装店的古董柜子里,让大家关注。我所做的事情是把不被看到的、或者说是正在消失的东西拿出来,给它形式。柜子的玻璃上、四周浅浅地刻着我收集来的很多作者、学者、哲学家描写过的关于蜗牛的短句,有的长,有的短,我都收集在那儿,包括很多著名的作家,像沃尔夫、卡尔·马克思等等,其中有一个作家曾说:“愚蠢存在于蜗牛中。”这个项目持续了两个月。两个月中我每天都去清理柜子,给蜗牛换水、清扫,放新鲜的食物,在这两个月中很多人来参观,他们有的是到商店来购物的,有的是专门来看蜗牛的,有很多小孩都专门来看蜗牛。这个购物中心所在的区域是一个日本居民的聚集地,而日本人有一种思乡的民族情结。很多日本的家庭主妇经常人在异乡非常孤独,她们很喜欢到这个柜子来看这儿的蜗牛,好像这只蜗牛是神圣的什么,而不只是一只蜗牛而已。 


伊丽莎白·普瑞萨《倾斜的阴影》2002,钢琴等综合材料,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这是另外一件非常久远的作品,实施地点在一个植物园的温室里。这个作品是根据一部歌剧《没有影子的女人》而来,我把我的钢琴放在温室里的园子里,把钢琴转化成一个织布机,织出来的线连在了植物上,我用这些线来编织歌剧里的歌词和文本。


钢琴上牵引出的线远远地跟这件衣服连接着的,好像这个织布机正在编织着衣服。这些线走到空中的时候又跟长到空中的藤条、植物的枝叶缠绕在一起,久而久之有些就长在了一起。


伊丽莎白·普瑞萨《现在都在一起》2006,45 ' 影像即装置,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这件是一个影像作品,图像上的女孩是我的一个日本学生。当时这件事情是这样发生的:我有一个德国哲学家朋友寄给我一本书,这是一本从德语翻译成日语的书。我不能读日语,所以就找到这位日本学生帮我把这本日语翻译成英语读给我听,这位日本学生说的英语是非常简单的,不怎么标准、比较简陋的英语,但是不标准的日式英语足以让我明白这本书的意思是什么。有趣的是她每次翻译一段,就用自己生活里、生命里,自己家庭的一个小故事给我讲解,让我明白是怎么回事,好像是用一种很稚嫩的方式解读了这本很深刻的哲学书。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双重翻译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和人沟通的过程。这位日本女孩帮我解读了我朋友的思考的同时,也向我展示了她自己的故事和人生。


合成在影像中的文字成为图像的第二层皮肤,我写道:在友谊中创作的作品是一种积累,是每天编织的文字、思想、痕迹和污点、像磨损的边缘、钩破的线头,是萦绕在皮肤上的不完美。一件衣服的柔软变成了第二层皮肤。异域口音,一个朋友。 

 

伊丽莎白·普瑞萨《一个人自己的茧》2007,素丝、蚕、桑叶、手写文字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这是另一个跟蚕、卵虫、哲学有关系的书。德里达去世之后的一年我做了这个作品,缘起是德里达的一篇文章,那是他对卵虫、蚕吐丝的描写。他在小男孩的时候观察到蚕吐丝的过程,蚕像一个小小的阴茎,它吐出来的丝源源不断,看不出哪边是头,哪边是生殖器,书就是描写这么一个经历,这个经历启发了德里达想成为哲学家,他想要弄明白事物的始和终,是啊,生命的始和终是难以捉摸的连环。 德里达去世之后,我利用这段文字做了这个作品,也是关于蚕的。我在旁边养了蚕,每天早上邀请德里达所有的朋友发给我一封电子邮件,里边写任何一段话,一小段话或是一长段,任何关于德里达的回忆,每天早上我收到信之后,就把这些文字写在白墙上,这个过程像是蚕吐出的丝一样源源不断,是源源不断吐露的精神、想法。在同一个空间中伴随着我书写的是真实的蚕在吐丝。这个装置是我追踪写作和创作、哲学和艺术的方式,回到一个万物都来自的领域——一个想象、文化和自然交汇的原始空间。 


左:《圣特雷莎修女的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右:特雷莎修女的宿舍,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作品是关于15世纪西班牙圣人特蕾莎修女的主题,刚才的图片是我当时在艺术家驻留项目中居住的宿舍。圣女特雷莎,有一些女性运动家把她看作是第一个女性主义者,因为她在当时教派的秩序下开启了“修女”的机制。在她之前,只有男性的教士才能,或者说只有用男性的口吻、男性的语言向上帝传达祈祷人的祷告,而没有女性的语言。但是特雷莎开启了一种修女的模式,她们可以用女性的语言对上帝诉说,传达女祈祷人的心声。这件作品是在一个跟女性主义的研究有关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中创作的。我邀请了一些修女参与,这些修女是专门在澳大利亚请来的,由特雷莎开启的教派的修女。她们跟我的合作是这样的:每天当有人参观这个展览的时候,我邀请想要祈祷的人参观这个展览,祈祷人把祷词交给我,我再把它们交给这些修女,修女就会去祈祷。 

 

圣特雷莎大家都熟悉,有一个贝尼尼著名的雕塑是圣特雷莎雕像,刻画的瞬间是一个非常美的少女很神秘的在很多衣服的褶皱下,被上帝射来的箭击中了胸口,有点儿像是通灵。但是通灵瞬间,贝尼尼又刻画出一种性高潮的、神秘的表情,那个雕塑很著名。特雷莎这个人是15世纪虔诚的修女,据说她会通灵,会直接跟上帝对话,上帝直接向她传授旨意,因此她被尊为圣人。这个人是非常有趣、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当时在教宗秘密侦查下,教皇和政府要监视每一个教民是不是有其他异教的思想,很多人也在监视特雷莎修女。于是她不停地书写,她在写作中用了很多符号代替自己真正的意思。比如说要是表达对哪个教皇的看法一定是会被发现、被处死的,但是她的书写里用了很多代名词。她有一本著名的书叫做《内在的城堡》,里面描述不同的建筑、不同建筑的样式,用它们代表不同的人性和人格,她自己的书信里用不同鸟的名字代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物,我所在的驻地项目研究的就是特雷莎最后一个阶段的写作。 

 

这本书是充满象征的书,重要的象征是房子、建筑物。它们代表纯化心灵的空间,这是一个最主要的象征;还有液体,不管是唾液、冰、水、雪,这些液体代表了大地中的生存关系和人的生命中存在的意义。这本书描写了由液体、建筑物共同构成的人性,描写了人的灵魂走向纯净的隐喻,同时也充满了像刚刚我说的为了躲避审查而使用的很多鸟的名字。    

 

展览空间里有很多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我按照她的书里提到的意象做的不同的建筑物,每个不同的建筑物里都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有一个小建筑物养了500只蚕,由石膏的连接的通路沟通每个小房子和大房子们,石膏粉的通道上面用液体做出了河流的样子。 

 

伊丽莎白·普瑞萨《内在的城堡》2010,综合材料装置及表演,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每个小房子在特雷莎的书中都是一个“心灵的小教堂”,一个“祈祷室”。其中有一个房子是冰室,每天早上我拿着冻好的一碗冰,把碗里水冻成的冰块拿出来放在教堂的石膏板上,冰块融化了水慢慢渗透到石膏里,屋子另外一面用了投影,打来有孔雀、天鹅、白鹅、鸟类、禽类的影像,装置里勾画出特雷莎在她的书里提到的“鸟-建筑-灵魂”这些东西之间的关系。同时,空间每天都有表演者的参与,因为这些生动的表演整个空间也被激活。那些表演都是有关特雷莎的主题:有人唱歌、有一些行为,有舞蹈。同时房间里有很多地方有橘子、橙子、还有蜂蜡板,这些东西都是有很强的气味的,这些气息也契合了书中特雷莎描写出来的意象。 


《枕草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丽莎白·普瑞萨《每天靠艺术生活》2012,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这件作品是我在日本的一个驻留项目里做的,当时我使用的物品是《枕草子》这本书,这本书是10世纪日本宫廷里的一个小女孩写的,英文叫《枕边书》。


书中描写的是从一个女孩的角度看到的生活中的细节,人们怎么打扮、穿衣、他们的举止行为,宫廷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关系、性关系……其实就是一些非常私密的八卦,这本八卦书从所有这些10世纪流传下来的日本书里脱颖而出,其他宏大的书没有人再读和记住,反而是这本书被人记住了。恐怕正是因为她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在这本书中她写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有一些她讨厌东西的名单,这个××很讨厌,那个什么什么很讨厌,有两个男性窃窃私语也有点儿惹人烦了。我在这个展览里做的事情是邀请观众进入一个私秘空间里一同阅读《枕草子》里有趣的片段,并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其实日本的社会跟中国比起来是一个更顽固、更坚实的保守的制度,尤其是我这个年纪的妇女,在日本恐怕一直都是作为母亲和太太的角色来侍奉自己的丈夫。而那些妇女进到这个屋子,借由《枕草子》中的小片段互相开始谈笑、说八卦的时候,那个严肃的体制好像被打开了一条缝。


每晚聊天、谈话中,每个观众都被要求写下一段话。参与者中也有年轻的男孩,他们刚开始非常羞涩,但是又对女性的世界感到好奇,最后还是加入了进来。    

 

左:在东京银座楼顶蜂房上班的养蜂人,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右:东京银座,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左:东京银座屋顶的蜂房,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右:伊丽莎白·普瑞萨在东京银座的养蜂地工作,2012,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左:东京银座屋顶的蜂房,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右:伊丽莎白·普瑞萨在东京银座的养蜂地工作,2012,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伊丽莎白·普瑞萨《乌托邦 - 蜜蜂的建筑》2013,东京银座楼顶蜂房项目,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另外一个艺术家的驻留项目是我被邀请到东京银座这个巨大的商业中心大厦顶上的一个养蜂工厂,在这儿出产一些农作物、蜂蜜、和相关产品,跟银座的环境反差非常大。


在东京银座上的蜜蜂农场,即使这些养蜂人还是农民也要像上班族一样西装革履地穿戴好去银座上班,虽然进行的是养蜂工作。这里养着一些体形很小的奇妙的蜜蜂,跟欧洲的蜜蜂不一样,这些蜜蜂不叮咬,当他们发现有攻击者来偷蜜的时候,它们就联合发出热量把攻击者烫死。东京这个环境里几乎找不到一片自然的土地,这些蜜蜂从银座一直飞到皇室花园里,在皇室花园里的一片花上采蜜,然后再飞回去。蜜蜂成为不同阶级、身份的信使。 这次展览中我做的作品相当于是可以便携、移动的蜂箱,这个灵感来自于三宅一生的设计,都是用叠纸褶皱做出来的结构。我发现这个非常适合做便携式的蜂箱,因为它是可以折叠的。我用一种有点儿像三宅一生用的面料,是比较廉价的版本,这种面料裹上石膏做出有褶皱的结构变成可伸缩的、可折叠的蜂箱。 

 

 我用这些石膏和布料的材料制作的小蜂箱,它们既是蜜蜂的蜂箱,又是一些小房子、小建筑,还有一些大型的服装。这些都是我在驻留期间在浴室里做的,而且一件一件都要求是不管打开有多大,但都必须是能折叠、便携的,就像所在的东京这个地方,那么繁华的都市同时是很脆弱的,或者说整个日本是一个很脆弱的地方,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临时建筑的标准来建,因为他们知道随时有地震,可能会有火山,生命在那儿好像特别脆弱。 


伊丽莎白·普瑞萨在皮尔查克玻璃学校的艺术家驻留项目,2013,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伊丽莎白·普瑞萨《金星凌日》2012,摄影,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伊丽莎白·普瑞萨在玻璃学校驻留期间的实验作品,2015,石膏、摄影、蜂蜜、荧光油墨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左:伊丽莎白·普瑞萨《夜玻璃》2015,石膏、摄影、蜂蜜、荧光油墨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右:伊丽莎白·普瑞萨《夜光》2015,蜂蜜、夜光油墨、摄影、石膏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这一系列作品大概是在五年前我在西雅图郊外一个玻璃工厂做驻留时做的,当时我跟其他的艺术家在一起试着用玻璃,这是我第一次用玻璃材料实验,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天文现象金星穿过太阳,在白天的时候能看到,如果用特殊的方式能看到太阳上面有一个黑点就是金星,当然不能直视要戴着墨镜看,我当时拍了照片,隔着涂了蜂蜜的镜片拍下了金星和太阳照片,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烧玻璃的过程、探索一种网纹玻璃的具体制作技巧,研究天文现象,这一系列行为的空间感给了我灵感,做了这一系列实验性的小东西。这一系列的小作品后来发展为在比利时的个展“夜光”。我把金星凌日的现象和阿里阿德涅、维纳斯的神话联系,触及了自我肯定和爱的主题。 金星和阿里阿德涅都与占星学现象相一致。金星凌日是最罕见的可预测的天文现象之一。最后一次发生在2012年6月5日,一整天金星的影子都像一个黑色的影子慢慢地穿过太阳。相反,阿里阿德涅的王冠,根据神话被设定为北极光的小星座,每晚在北半球都可见。关于维纳斯和阿里阿德涅的神话故事提供了一种希腊语中的“Techne"(技术),一种生活实践。“不幸在干涸后的辉煌和光明”,虽然是一种伤害或不幸的体现,并不总是可见的,如果我们把这个事件的“辉煌和壮丽”理解为德勒兹在《理智的逻辑》中所写的“无瑕的概念”的光明而神秘的时刻,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生命不是偶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对“降临的信号”的纯粹表达正如一个人期待的受孕,期待即将到来的命运的转机。阿里阿德涅和维纳斯从她们自己的痛苦和怨恨中解脱出来,成为再生的有机体,永远肯定生命的潜力。这就是她们发光的品质,她们的“伟大而稀有的艺术”。这些作品中我通过艺术实验描绘阿里阿德涅和金星的天象图,我探索了如何跟随物质流或光的运动,根据微光的线索发现背后庞大的生命的模式、节奏和速度。 这是另外一个展览,有关人和动物的关系,我做的也是动物的栖息地、人的栖息地、巢穴这样的一些印象,里边也包括了很多蜜蜂。我当时不能把蜂箱搬到展厅里,所以蜂箱被留到了展厅的玻璃墙外面。这里所有的元素都非常脆弱、易碎,但是有很强烈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我始终觉得蜜蜂的蜂箱是一种伊甸园式的存在,是一种栖居的地方,这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个主题。   

 

伊丽莎白·普瑞萨《乌托邦 - 蜜蜂的小建筑》2013,石膏、蜂巢、蜂蜡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在这次驻留期间我翻制了一些旁边树林里树上的苔藓,还有烧过的遗迹。山火燃起来把一些植物烧焦,烧出一些炭,有一些树上蜜蜂的蜂窝也烧成炭,留在了树上,我把这些地方用石膏翻下来,得到了这些“黑色印迹”。因此那个展览中,空间里充满了蜂蜜、蜂蜡和焦炭的气味。 

 

伊丽莎白·普瑞萨《蜜蜂村落》2017,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伊丽莎白·普瑞萨《动物体 - 针鼹 / 人》2013,蜂蜡、丝线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伊丽莎白·普瑞萨的植物实验,2018,植物、漂白剂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这一系列的作品也是跟蜂箱有关系,回到澳大利亚做的作品。澳大利亚有很多山火和自然火灾,石膏经常作为一种防火材料阻止火灾蔓延,树林里时而出现这样的器皿。我做的这个版本的“蜂箱”是跟火灾、防火、栖居地、蜂巢有关的形式。从2013年到2017年间,这个主题反复出现,我从编织的藤筐上翻制出很多形态,组合成蜜蜂的建筑。我认为“编织”象征蜜蜂社会的组织结构。 这件作品也是在山火之后的一个作品。山火发生之后地上留下很多小洞,我把小洞翻制出来,形成石膏的小球、小锥形。这些小锥形跟另外一些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小形体,构成一种人和动物行为、动态上的对比。第一种是针鼹用鼻子挖沙子留下的一系列洞,用来挖蚂蚁和蚯蚓;第二种是玻璃模型,是用压在我手掌上的粘土块铸成的纺锤状的形状被线包裹着。动物和人类都表现出某种原始的姿态,适合于鼻子、脸、手掌和手指。两者都揭示了一些产生出文化的东西——针鼹文化、人类文化。人类劳动的一种动作是在纺锤上缠绕棉线;而比如针鼹一类的小动物嘴尖尖的,它的动作是不停地把嘴戳到地上抓虫子吃,当它的动作不停地重复之后地上产生一些尖尖的小坑,我把这些小坑用蜡灌上之后把蜡拿出来取出地上的小坑,成了一个小动物的肖像,每一个小坑都好像是它的动作的正面像。 

 

这一系列的照片来自最近我一直在做的一个项目,我收集了很多植物,通常这些植物是从我自己的园子里收集起来的,我把这些植物放到漂白液浸泡,发现原生澳大利亚植物浸泡之后变黑,从欧洲移民来的植物漂白之后变白,这是很奇妙的现象,我并不是要说明什么,但是我在用它们做材料时候发现了这一点,去年我还在根特用这些东西做了一个展览,我的运输作品的方式总是想要最轻便的把这些东西便携的带上飞机跟着自己旅行。


我把这些东西放在饭盒里一层层放好,饭盒很小,很容易分类,我享受在饭盒里一层层摆放这些又脆弱的作品,可以贴身的携带可以随时跟着我移动到下一个地方。


左:伊丽莎白·普瑞萨、阿格尼西亚·克洛斯,纽约的回顾展,2010 

右:伊丽莎白和女儿阿格尼西亚在她们的纽约展览中,2010 ,摄影、录像等,图片来源:伊丽莎白·普瑞萨


差不多可以概括我的创作了。我女儿也是一个艺术家,我和我女儿合作了很多作品,有很多是行为和影像为媒介的。其中有一个是我跟我女儿一起去了纽约,去了我的偶像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曾拍那张著名的《不要作战,要做爱》的地方,切尔西旅馆。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景色,于是我们俩模仿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在床上做了我们的作品,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我小时候不喜欢我的父母,一度梦想让小野洋子和约翰· 列侬成为我的父母。有了我女儿的帮助,我们都各自实现了这个可爱的愿望。

 


【完






 关于作者


  


伊丽莎白·普瑞萨,她的工作重点是视觉、表演艺术、哲学、文学的跨学科领域研究。 在很多项目中,她与哲学家的合作成为其艺术特色,普瑞萨教授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合作艺术项目持 续在法国和澳大利亚的学术界产生着影响。






排版:郑彭艺

编辑:邓淇

责编:张一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伊丽莎白·普瑞萨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