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胡庆雁 : 必要的冗余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20201223日,胡庆雁首次美术馆个展“必要的冗余”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艺术家以一系列观念雕塑、行为、现成品和记录影像的作品,通过在现实世界中持续地建造时间与空间的空白状态,诗性地展示了“空”、“无意义”与日常世界的契合,唤起观众对于繁冗现实的反思。

2020年12月23日“云雕塑”艺术记者在展览现场,对艺术家胡庆雁和策展人顾振清进行了随访,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与大家分享。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和广东美术馆提供


Q:云雕塑

A:胡庆雁

 

Q:可以简单地讲一下这次展览的主题吗?


A:这次展出的几件新创作的作品和“空”有关。策展人顾老师使用了“冗余”这个词,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冗余”和“空”形成了一个巧妙的链接,是对我所关心的“空”和“空间”,以及相关联的“满”和“体积”等等,这些关键词的一个融合。

 

Q:展览中最早的作品就是《一堆泥巴的故事》吧。在持续十年的时间里,你用同一块泥土反复塑造成各种不同的物品,但没有留下来任何被认为是作品的实体。它是“空”这个概念的开始吗?


A:最早是从《一堆泥巴的故事》开始的,它大概延续十年的时间了。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在做这个行为,也可以说是雕塑行为吧。但是最后没有留下雕塑物体,它就是一个过程的记录。我在这个空间或者时间里,陪泥巴玩,和它互相塑造,较劲,但没有留下一个实体的物证。某些东西似乎自然而然地在这里发生,没有显露出来,但是它很满,也很空,然后就这么流走了,像小河的水流一样静悄悄地流走了。

 

Q:可以更具体地介绍一下《一堆泥巴的故事》吗?


A:十年前,我用这堆泥土开始模仿一个具体的物体,制作一个非常写实的泥塑。这个模仿行为结束之后,我并没有把这个完成的泥塑保留下来,而是把它还原成原始的泥土,再继续模仿另外一个物体,比如说一个球。之后,这个循环不断重复,同一块泥土不断被模仿和塑造成不同的形象,如同一幕一幕连续剧式的延展。整个过程中,作为艺术家的我让自身处于放空的状态,没有刻意把某个形象植入泥土,没有要表达的意义,就是日复一日的模仿和塑造,让同一块泥土变成不同的东西,没有停顿,不断变化。泥土本身没有意义,它被身体不断地改造成很多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在这堆泥土上不断出现又消失,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整个过程也是一个“空”的过程。泥土本身是中性的材料,没有文化属性,没有图像意义,它被加入很多意义,被塑造成很多东西,但最终它自身依然还是一个“空”的东西,如同十年前最初的空白。

 

Q:很多人都对你这件黑色大理石作品的名字感到好奇,为什么它是《一口气-父亲的塑像》呢?


A:《一口气-父亲的塑像》是尝试直接把身体内部的空间呈现出来。我让父亲深吸一口气,把它完全吹到塑料袋里,再把袋口封起来,然后用3D扫描仪把充气的塑料袋外形扫描下来,把3D电子模型做成大理石雕塑。这就把身体里抽象的3500或4500毫升的概念,变成一个可感可知的体积。这种呈现方式侧敲旁击地从不同的角度对“空”进行了呈现和转化。


胡庆雁《一堆泥巴的故事》2010-2011,1-40,c-print,40张图片,每张尺寸20×30㎝,图片由艺术家和麦勒画廊北京-卢森提供


左:胡庆雁《一口气-父亲的塑像》2018,大理石,18×30×25㎝,图片由艺术家和麦勒画廊北京-卢森提供

右:胡庆雁《左耳进右耳出》2017,碳钢、空气,210×180×176㎝,图片由艺术家和麦勒画廊北京-卢森提供

 

Q:艺术家通常会强调自我的视角,但你却在作品中抹去了自我,是希望更客观地讨论“空”的问题吗?


A:我觉得艺术家在这里其实是一个“退场”的概念。“退场“就是“不在现场”。我没有加入一个观念,一定要表达什么。我作为艺术家是一种沉默的状态,就是不停地做,用最少的干扰来最朴素地呈现(整个行为)。

 

Q:你是说:自己退场并参与到一个中性的没有个人态度的劳动中去。那么,这些行为和态度也被带到《空立方》的创作里了吗?


A:首先,艺术家把自身放空,处在一种完全不表达概念的状态,然后他自然而然地追随不同的东西,去劳动、去复制,而不留下任何东西。他不想表达强烈的愿望或观念,完全放空自我,在生活中细水长流式的存在,没有哪一天或哪一个东西更特别。任时间一天一天流过,一切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目的性,就这样平淡地持续很多年。

至于《空立方》,它是一块被掏空的石头,就是一个去掉内容和内在的东西。它最终成为一个表皮或一个空壳儿。如果说《一堆泥巴的故事》是通过重复地模仿和塑造让艺术家自身放空;那么在历史中用于记录“永恒美好”的石头,是否也可以被放空呢?我们不断地将一些东西转换成青铜或大理石;我们不断地把认为重要的东西做得更加坚硬,更加永久,但“空”有时候也是很重要,它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给我们一种社会现实,也让思维和联想更加轻飘和发散。

 

Q:你在《左耳进右耳出》中使用了大量的管道和接口,它们只要口径相同,就可以被焊接在一起,而它们之间的功能和形态并不重要,这似乎和我们谈到的“空”和“媒介”的问题有某些联系?


A:《左耳进右耳出》的组成部件都是我们生活里会用到的东西。它们通常是被埋在地下,像自来水管、燃气管和污水管等等。这些管道是为城市输送或者排泄液体的。它们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但被埋在看不见的地下。我把那些口径完全一致的接口和管道相互焊接在一起,联通在一起。这种充满偶然性的排列,没有功能,没有意义,整个制作行为也是一个“空”。对我而言,这个复杂的造型如同截取的一段地下管道,一段必要而不可见的现实。我把它放在可见的世界中,向观众呈现一段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空”,哪怕只是一些碎片、一个局部。

 

Q:云雕塑

A:顾振清

 

Q:请问您对这个展览的构思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胡庆雁来做这个展览?


A:这是一个系列展,由批评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推荐这几年来中国最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我对胡庆雁的提名,每位入选的艺术家要举办一个展览。

我跟胡庆雁讨论如何通过一个展览反映艺术家对艺术观念的思考。比如说关于他的一些物件,他总是会有一个“缘起性空”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考。他把那个物质的内胆掏空,让大家第一眼所看的东西不一定就眼见为实,可能你看到的是一个虚像、一个表象,事实并不是如你想象的那样。比如,当你去深入地了解《空立方》这个作品的时候,发现原来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石头,而是中空的《,父亲的肖像》看起来有点像黑色垃圾袋,它其实是个大理石,由他父亲的一口气吹成的形态,最后成为一个雕塑。那么这样的一些作品的存在,使得观众能够考虑这个本质和表象的区别,然后形成透过表象去看本质的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一个理解的话,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也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去达到这个事物的本质。因为科学是有原理来支撑,但是艺术的想象力是不受科学这个框架来制约的。它是一个科学以外的知识系统,当现代性和科学主义面临新的危机的时候,艺术的想象力就有可能带来人对科学以外的知识的新认知。这不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人类要和这个星球共同存在。考虑人和地球系统的共生关系,是抵抗各种潜在危机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觉得胡庆雁要求大家透过表象来看本质,是为了让人的存在产生意义,让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更加长久的存在。



展览现场,2020,图片由艺术家和广东美术馆提供

 

Q:胡庆雁的作品哪些特质或特征比较吸引您?


A:他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过程的反映,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摔在地上的陶瓷作品,它提示“摔”的动作;一个被掏空的石头,暗示了“掏”的动作。这些呈现出万物是在演变的。我们所认知的物质对象,很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还具有不同存在的可能性。我感觉到胡庆雁的这个特点,尽量让事物放空它的属性,让你感觉它是不确定的,这更接近艺术的本质。艺术一直在扩容,在涌现,而非一成不变。我觉得胡庆雁作品更接近于艺术这种本真的属性和特征。


时间:2020年12月23日



【完





 关于艺术家 



胡庆雁,1982年生于中国山东潍坊,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工作、生活在北京。
近期个展:“空洞的,多余的”,麦勒画廊,中国北京(2018);“空壳”,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2016);“永垂不朽”,麦勒画廊,中国北京(2015)。群展:“金汤:北京当代·艺术展 2020”,Chao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20);“另一种选择: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Shut up and paint”,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5”,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太古坊ArtisTree,中国香港(2016);“文化碰撞——穿越东北亚”,香港艺术中心,中国香港(2015);“中华廿八人”,卢贝尔家族收藏/当代艺术基金会,美国迈阿密(2013) 。收藏:他的作品被包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M+视觉文化博物馆、卢贝尔家族收藏、今日美术馆、K11艺术基金会在内的美术馆和公共机构收藏。




  排版:郑彭艺

  采访:苏磊

  编辑:邓淇

  责编:苏磊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广东美术馆

  致谢:顾振清,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广东美术馆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