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焦兴涛 : 俱乐部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2020年12月18日在OCAT上海浦江展区开幕的“生长力―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THECLUB俱乐部―焦兴涛雕塑作品展》。本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对疫情下社会现实敏锐的观察和想象,通过在社区环境中呈现一个俱乐部的活动现场,幽默的反映了个人对于疫情和日常意外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材料语言的选择上,艺术家使用了他一贯擅长的具象雕塑和现成品,并将当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雕塑化,将二维码的交互形式运用到作品中。

“云雕塑”艺术记者对艺术家焦兴涛、策展人卢征远和艺术总监隋建国进行了随访,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与大家分享。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云雕塑

A:焦兴涛

 

Q:这次展览主题“俱乐部”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A:当我们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往往是关心的是它最习惯的用法。这个词来自于日文,在用它的时候,总是和我个人的一些集体记忆有关系,那个时候我们会称之为“工人俱乐部。俱乐部更多代表是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大家在一起共享的状态。我觉得这几个字各自的意思,很有意思:“俱”就是一块儿、都,“乐”―高兴,“部”―一个地方,其实我更想的俱乐部这个词应该是“俱·乐·部”。我们重新回到艺术,能够让大家在公共场合、空间里边高兴一点,有点乐趣,未尝不是件坏事。尤其是在今年之后,艺术到底能干什么?有什么用处?其实艺术家也在问这个问题。虽然说艺术有用处,也没什么用,但是有用处总比没用处多了一点。所以我希望俱乐部是一个大家在里面各自找到自己的希望,或者某种乐趣的存在。

  

左:焦兴涛《工人俱乐部的演出结束了》2015,材料:铸铜、现成品,单个尺寸:40×27×47㎝,数量64个,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右:焦兴涛《情绪与使命教育孵化中心》2020,铸铜表面黑色漆、钢板表面着色,高1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你把户外公共空间变成了“露天剧场”,如何调度和控制作品和公共空间的关系?你希望“剧场”失控吗?


A这个剧场是一个大的方向。大家首先是聚集,然后有某种排演,观众、参与者本身就是演员。我觉得在这个空间和秩序里边,不应该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必须得怎样的规范。每个人的参与就像一个凳子,他愿意拿一下,搁在边上坐一点,或者三四个人坐成一圈,这都是人的行为在这件作品上面的显形,赋予它的形状。这是我觉得非常期待的部分。

 


Q:这次展览中的作品使用雕塑的多种材料,包括现成品、观众参与等处理方式,请谈谈具体的想法?


A:因为这个展览从八月份开始构思、策划的时候,就面临今年疫情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这个展览的开幕方式,包括展览方式变得扑朔迷离。我们甚至设想了一个没有现场开幕的展览。所以对网络、对空间的虚拟,包括呈现方式,一开始就有预设和思考在里边。在这个现场,更多希望能够通过不同的空间、材料的表现,包括人的参与方式和社区设施的结合,甚至一些和动力装置在一块,能够营造一个比较丰富、饱满的空间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面,参与者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和作品产生对话,甚至可以撰写自己的故事线和情节。如果观众对着秋千座位上的二维码扫描之后,会看到一段非常有趣的完整的视频,这个视频和展览现场的空间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应关系。在网络虚拟的空间和现实的物理空间之间,观众、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参与和穿越,这种感受是我非常期待的。

 


左:焦兴涛《社区里弥漫着幸福的睡意》2020,钢板着色、铁链,520×52×300㎝、200×20×20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右:焦兴涛《好消息》2020,钢板着色,220×40×30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从全球与历史的角度来看,关于雕塑、现成品、公共场域等,你的工作是沿着哪条线索扩展的?


A:我个人的工作是要了解全球的,包括世界艺术的发展方向,包括世界艺术史、中国本身。但是作为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我是强调自己“鼠目寸光”的爬行,只有方向没有目标,不去针对一个大的主题,永远从我自己身旁切身的体验和人的感受、肉身的感受去出发、去做,呈现自己的作品。至于它后面和这个大背景和叙事的关系,那个不是我在作品创作过程当中考虑的点。

 

Q:疫情改变了世界,你如何看待国内的艺术生态现状?


A:既然改变了世界,那么我们国内的艺术生态也显然有很大的改变。既然中国经济都已经变成内外循环结合的方式,那么我们显然也看到了艺术生态的内循环,逐渐要变成现实。因为疫情阻断了全球化之后,当代艺术的全球化交流趋势得到了明显的刹车、终止,这个时候中国的艺术家们,中国的艺术生态应该怎么发展?我觉得可能关注自身的存在和体验感应该是很重要的方向。

 

Q:云雕塑

A:卢征远

 

Q:“生长力—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第四年,为什么选择做“俱乐部”―焦兴涛个展?


A:首先,“生长力―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是一个着重于在公共空间探索的艺术项目,延续了之前黄专老师做的前十年。在这样一个空间场域下,如何在黄老师的脉络上展开,如何跟更新的艺术家和创作理念进行结合和梳理,这是新的十年计划的诉求。第一年做了琴嘎个展,他的作品是对场地的挖掘以及他自己身份的挖掘,之后是谭勋,去年是四件跟乡镇有关的介入式的作品。

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焦兴涛本身是中国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而且在策划期间的对谈中,我发现他整体的创作思维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又有了新的面貌,近年他艺术的探索与参与性、公共性密切相关。这种转型带来的新面貌与项目理念以及华侨城的场地非常契合。焦兴涛曾多次来过这个场地,对整个现场很熟悉。与我们这次学术主持隋建国也进行了讨论,觉得他是第四年非常适合的人选,所以我们发出了邀请,焦老师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个项目当中。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他展示了作为一位艺术家,敏感于这个时代、社会的所感、所思。用他的话说,他希望是抛出一个问题,并不预设答案,期待的是这件作品和这个展览。当艺术家开了头之后,观众到底联想到什么,观众给出一个结尾,这也是我和参展艺术家对此次展览的展望。在未来,每个人该如何看待2020年,如何能继续下走,我想这个展览为公众提供了一些回忆和展望的线索。

 

Q:你看重焦兴涛一直以来作品中的哪些特质或者怎样的工作方法?


A:为了做这次展览,我特地去了重庆,去了焦兴涛工作室,跟他做了非常深度的一个访谈。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他整个创作脉络里面,其实有两大系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是学院体系很具象的创作,比如今年获得全国美展金奖的具象人物作品。2012年是他个人作品的分水岭,他开始从工作室型的艺术家走向了公共型的艺术家,比如他主持的羊磴计划,包括他后边很多作品都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这种特质让我们觉得他整个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面貌。

 

Q:云雕塑

A:隋建国

 

Q:《偏离17.5度》持续进行了14年了,以年为单位,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初的想法和实施过程至今有什么变化?


A:《偏离17.5度》这件作品在浦江华侨城已经实施了第14个年头了,一共立起来14个钢铁的立方体。在这14年里边,华侨城在变化,我个人也在变化。这个作品则是一个不停地跟随着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这种运转关系在不停地积累。我感兴趣的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关系。地球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圈,我的作品就立起一个,像在地球上向着遥远的太阳系进行呼应,这是这件作品最有意思的地方。

 

Q:雕塑的时间和雕塑所在的公共空间的时间形成怎样的关系?


A:《偏离17.5度》这件作品是一个有着时间过程的作品,到现在它还在实现的过程中。

这14件作品跟整个两平方公里的华侨城社区的关系,就像礁石与海浪、海洋的关系。海浪、海洋不停地随着潮汐涨落、前进、后退,但是礁石一旦放在一个地方,生长在一个地方,它就不再动,它就成为了海洋涨落、潮汐前进、后退的标志,《偏离17.5度》这件作品和浦东华侨城整个社区就是这样的关系。在华侨城生活的居民每日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生活的过程是不停的,但是《偏离17.5度》这件作品的累加是有着固定节奏的。这个固定节奏也寓意了华侨城每一位居民日常生活的节奏,他们的节奏以每周为周期,以每个月为周期,也以每年为周期。当他们以每年为周期来看这个生活的时候,就跟《偏离17.5度》的这些铁立方体呼应了起来。

 

Q:《偏离17.5度》每年和一位艺术家在特定的公共区域同时开幕,你认为形成了怎样的共处或者互文关系?作为“生长力―十年公共计划”的学术总监,你认为此计划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所选择的艺术家具有什么相同的特质?


A:《偏离17.5度》实施了14年,我觉得它的作用就是带动浦江华侨城的公共艺术项目的进程。这个项目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第一个十年是对5、60年代已经很成熟的一代艺术家的检阅,作为生长力的后十年是今天已经是第四年,这后十年就是对7、80年代新一代艺术家、雕塑家的检阅和推动。作为公共艺术项目,其实所有的艺术都要跟公共空间、公共社会发生关系,每一位艺术家在这里展出,都会展示出他们各自对艺术与公共社会的关系的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实践方式。那这后十年,更年轻一代的雕塑家,我们要拭目以待,看他们随着社会变化,随着文化成长的节奏来展示他们自己。每一场新的展览开幕,一个新的铁立方体落成,我都是很有感触。我会说特别荣幸与这位艺术家站在这里一起开幕,我为这件事,为《偏离17.5度》对于公共艺术的带动,感到非常高兴。我用作品来带动一个地方的公共艺术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时间:2020年12月18日



【完





关于艺术家 



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副院长。先后在上海浦江华侨城艺术中心、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采泥画廊、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荷兰Canvas International Art、伦敦Opera Gallery、香港艺术中心、北京白盒子艺术馆举办个展。参加了包括新加坡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展览。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第九届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中国城市雕塑优秀奖以及中国雕塑学会公共艺术奖等奖项。雕塑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在美国丹佛大学艺术学院、美国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高雄“两岸公共艺术论坛”等进行主题讲演;近年来致力于注重现场性的雕塑创作实践,2012年发起“羊磴艺术合作社”项目,2013年策划并发起“明天雕塑奖”项目。现工作生活于中国重庆。





排版:郑彭艺

采访:卢征远工作室

编辑:邓淇

责编:蔡雅玲

审校:琴嘎

资料提供:焦兴涛

致谢:OCAT, 上海浦江OCAT, 卢征远工作室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