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下江南——张一个展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编者按:

2019 年 11 月 2 日,坐落于上海的“工作室画廊”为张一举办了她在上海的第一个画廊展。张一在央美读本科时候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女性身份感,方法则是基于观念主义艺术,显示出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凶猛。赴纽约绘画雕塑学院读研给她的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后来她又赴伦敦的斯莱德美术学院读研。也许是出于对自身与艺术更大的期许,她不再热衷将观念艺术看作寻找怎样才能更刺激的点子,而是更加注重艺术世界的多重维度和自我持续的深层感受。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她以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的粗劣材料媒介,将眼前现实投射到南方古典园林的空间与场景形式之上,质疑沉浸于物质生活的现代中国人,对沁透了梦境般气息的传统景观的虚假留恋之情。在一个拘谨的白盒子展览空间里以废材拷贝文人园林湿漉漉的形式氛围,这给了艺术家以限制,但同时也因为这个限制,反而可以自由不拘地沉浸于材料与形式的游戏之中,让前意识与现场的即时感受成为那个决定的力量。

“云雕塑”的艺术记者在展览现场,随访了艺术家张一和画廊负责人庄彬,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和大家分享。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和工作室画廊提供



Q云雕塑

A张一


Q:你是如何运用或控制、参与展览现有的空间?


A:这个展览空间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拘束的一个空间,面积不大,顶也不高。非常的规整,虽然非常低,但是清晰明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盒子。很多艺术家对于怎么在白盒子里放一个东⻄,是有争议的,很多人想要挣脱这种白盒子的束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白盒子也是一个隔离,它就是一个底座,一个中性的自然的性质。所以对我来说,没想要改变它很多。也许这种感觉跟我想做的是有契合的地方,我对那根藤,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很矛盾的。我不觉得这件作品必须要在一个殿堂一样的空间里展示出来。它也许应该在一个拘谨的空间里,把拘谨的感觉再发掘一些。

另外我觉得这个地板的颜色跟我那个物料的颜色很接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重力的感受不太足,缺乏沉重的感觉,而顶呢又有点低,所以我觉得,没准可以在这个房顶上多做一点东西。地面的gravity重力的实体的感觉是比较虚的,上面压下层次的感觉可以强一点。我参考的那根紫藤也是长在架子上的。紫藤顶部和架子的关系就很复杂,有点像是自己长出一个笼子,有点像自己造了一个空间,在一个空间中再造一个空间。这样的一个框架的感觉是我想做的。


Q:你这次展览的作品使用的材料媒介与处理手法有什么新意?


A:我的主体材料就是纸板,,我觉得它是很单纯的。纸板可能算是现代艺术教育中的“泥”,如果说古典的艺术教育的基础训练工具是泥的话,现代的艺术教育的基础工具就是纸板。因为它特别单纯,廉价,可塑性非常强;是一种快速的,非常缺乏内容的,很空洞的材料。

它快速,可以快速变化,非常擅长模仿。用纸板几乎可以造出任何的形态来。表面又是纸的,你就可以随便在表面涂绘。可塑性非常强。这点我觉得挺好,因为“仿古”就是对古代的想象,对古典风格的模仿,是我想做的一个主题。越是对表面模仿的做作,越是强调对表皮的模仿越是跟材料本身的实质之间的反差加大,那种与实体空洞之间形成的反差 越大越好。而纸板几乎是这种一种很虚的一个材料。它几乎就像透明的一样,它提供了很多的表面,但里面是空心的,都是一层一层的空洞,非常轻,但是又看起来体积很大,

这个材料有一种空洞的东西。我对用片状层次塑造出来的空虚框架比较有感觉。


左:张一《文衡山手植藤》2019,纸板、墨、木器原子灰、木器漆,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和工作室画廊提供

右:张一《“画”字日月罐》2019 ,书画毡、墨、线, 21×17×13 ㎝;底座:纸板、墨、木器原子灰、木器漆,  67×44×39 ㎝, 图片由艺术家和工作室画廊提供

 

Q:你这次展览针对性在哪里?要表达的核心指向在哪里?


A:针对的就是所谓的中国文化吧,我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这个主题听起来很大,所以会让人故意地回避。但是我不能回避我对中国传统的疑问。对自己从哪来的,文化从哪来的有疑问,这就是我的主题。


Q:你的艺术受哪些艺术家或者流派的影响?


A:我觉得我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立体主义的影响。就是立体主义看待一个事实

是从拆解和组织同时进行的。通常对立体主义的说法是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物。我是一个动态的立体主义,对待物料的,在雕塑中的立体主义。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在一个物体的拆解和重组,组织建构和消逝同时进行。这么一个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的语言是立体主义的,但是它的核心是要把一个物消解和建构同时进行。

 

左:张一《胜霜雪》2019,书画毡、墨、线,30×19×9 ㎝,图片由艺术家和工作室画廊提供

右:张一《下江南》2019,竹、蟋蟀、毛笔、绳,60×130×60 ㎝,图片由艺术家和工作室画廊提供

 

我觉得最近几年比较受英国雕塑家Phyllida Barlow 的影响,我觉得是很大的影响,因为她的作品有一方面非常自由,另外一方面就是几乎是无意义的一种生产。她几乎是在非常正儿八经地生产垃圾,她用生产一个真正的产品的流程和过程,生产一些没用的东西,尺度和空间感还非常巨大的是一个大师型的艺术家吧,她对我的影响是不能回避的,我做不到像她这么自由和开放。


Q:对当下艺术圈的看法是怎样的?


A:我认识的很多的年轻的艺术家都比我父辈的艺术家要有更多的在艺术教育上的资源。他/她们看到了更多的信息。我觉得这事是非常好的,这可能意味着大家会越做越多样。你做的形式上的多样也许意味着背后你对多样的价值体系的认可。我觉得对多样的评判很重要的,从我受到的以前的教育来看。总以为事情的发展,艺术史的发展是单线性的。从一个阶段到另外一个阶段之间是革命性的东西。发生过的就过去了,然后下一个东西再来。但实际上就是我觉得事情不是只有一条线,而是多条线同时进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一条线索。都可以继续往某种深度上走。但是呢,不是只有一种价值判断标准,这个系统是非常多元的。我希望能够有一种社会生态肯定多样化的价值观。我觉得现在我们正在往那个方向走。我觉得借鉴和趋同和影响是事实,总是有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信息越封闭的时候,产生的讨论可能越容易叫做模仿,或者是抄袭。但说到影响,同一个时代里所有的人和人之间都互相影响,这是必然的。对影响的讨论如果是很公开的,很自然的,平和的态度的话,就会产生对新的含义的挖掘。

 

Q云雕塑

A张一

 

Q:庄彬你谈谈工作室画廊的特色吧?


A:其实当时(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也在想应该叫一个什么名字,后来我们发现其实真正艺术家最打动人的时候,或者说与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当他们很着迷于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他们像发了光一样。好像有一种能量能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的语境,让人对未来产生想象力。

所以说我们很注重艺术家真正在工作室工作的状态和过程,真实就是我们的特色。不管是展览也好,项目也好,我们都希望艺术家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讨论,有互动,艺术家之间能有真实的交流。

同时,我觉得对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来讲,大家往往会忽视今天的价值,今天工作的价值和今天诚恳地面对内心真实想法的价值。所以我希望通过艺术家真实的工作,通过他们基于工作的真实的思考、讨论,能够把它们记录下来。我觉得这就是对未来最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自己会做报纸,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工作和思想记录下来。因为我觉得可能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东西都留不下来,很多展览可能也留不下来。而这些文字会把今天这些艺术家们他们真实感觉到的这个世界,他们真实正在想象的这个世界以及作为一个人内心的挣扎,这种真实的东西能用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我觉得这就是价值!


时间:2019 年 11 月 2 日



【完





关于艺术家 



张一,1984年生于山东,艺术家、自由撰稿人,目前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从材料实验的角度切入雕塑语言探索。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2014年毕业于纽约绘画与雕塑工作室学院,获雕塑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获雕塑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展览经历包括2014年以来在纽约州哈德逊John Davis Gallery举办的多次个展,伦敦弗洛伊德博物馆“人类的秘密”群展等。





排版:郑彭艺

采访:张一

编辑:邓淇

责编:琴嘎

审校:艾东

资料提供:工作室画廊

致谢:工作室画廊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官方微博:北京隋建国艺术基金会

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