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云雕塑 > 人物随访 > 详情

抟土—杨心广|冷膨胀—杨光南 双个展

“人物随访”聚焦于当代雕塑领域中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具有实验性的群展,著名艺术家的大型美术馆个展以及 相关的策展人、学术总监,还有实验性的艺术团体和独立空间的负责人等。

作为“云雕塑”的一个深度访谈栏目,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 现场性――在中青年雕塑家展览现场或工作室,以视频形式采访艺术家;二 艺术家角度――基金会志愿者艺术家作为记者和编辑面对面采访;三 基于雕塑的视野――关注从三维空间出发的雕塑、装置及身体等相关展览与事件的发生。





编者按:

2019 年3月23日,“抟土—杨心广”与“冷膨胀—杨光南”双个展在西安的南山社开幕。杨心广与杨光南夫妻二人同为艺术家,在生 活与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亲密性与独立性。 杨心广的作品多以木料,金属,石土等为主要材料。在文人传统式的美学背景下,以现象学式的切入将物与人之间的固有关系加以打 破,从而构建两者之间崭新的偶遇方式。在这次的个展“抟土”中,杨心广以一种超脱个体与种群的角度去重塑“抟土造人”的故事,进 而探讨关于内在与世界,表象与真实之间的问题。 杨光南在材质的选择与处理方式上多具有一定的工业性与日常性。通过自身对材料属性的敏锐提取以及所处空间的整体把握,将作 品的表达衍生到个人与社会性的思考当中。在这次的个展“冷膨胀”里,杨光南通过“冷胀热缩”的反常物理现象暗示了异常的矛盾与 冲突,并在展览空间的处理中统筹与深化了主题的呈现。 “云雕塑”艺术记者在展览现场对艺术家进行了随访,以下详细内容经与谈人校对和授权,在此与大家分享。


展览海报,图片由艺术家和南山社提供



Q:云雕塑

A:杨心广


Q:心广你好!请你先跟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次参加南山社驻留项目新创作的这个作品吧。


A:这个作品叫《抟土》,是来源于女娲抟土造人这个神话故事,所以我用抟土这个词,现在我抟了一些泥球,泥球里边是含有一些杂草树叶搅和着泥巴,抟出来的一些球体,所以这个球体是一个能孕育生命的一个球,因为它里面还有有机的养分。镜面不锈钢板上有一些比较虚幻的线条或者是云雾状的场景上面放置着这些球状物和球体运行轨迹的一个装置,我希望它是类似于能够成为某种天体的一个形象,这也是借助女娲抟土造人的这种开天辟地的一个概念,这个是在造一些天体,造一些能孕育出生命的基本物质。这个跟人的情怀有关,女娲抟土造人是一个神话故事,而我现在造泥球其实是一种宇宙情怀的演绎。从人类个体生命来讲,他的情怀是可以无限大的,他可以把自己当成造物主,所以人的情怀偶尔是会泛滥的。这样就会带来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毕竟他是在以人的角度认知世界,他很难变成另外一个物种、另外一个更先进的物种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认为人认识世界一直是被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情怀所遮蔽的。这是人类最大的局限性所在。

 

Q:这个推论很有意思,如果人的情感纯客观化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移情到别的物质上?别的物质还能够承载人的精神吗?还是他只能够客观地去还原为一个物质本身的存在状态呢?


A:我认为到那个时候客观世界会减弱人的情感因素的干扰,而它的原本状态会凸显出来,但是那个时候又有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就无法认识到它了,因为人还是以感官认知和少量情感因素干扰下的某种理性思维为主,所以那个时候人就无法作为一个认知的主体了。所以现在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真实的存在在那儿,而人认识到的那个部分其实是虚拟的,因为他是以人的眼光去认识它,那么就会形成一个人能解读的信息的呈现。而这些信息其实只是客观世界的一个幻觉,是一种人所营造出来的幻觉。

 

杨心广《抟土》2019,土壤、植物、镜面不锈钢等,300×600×58㎝,图片由艺术家和南山社提供,摄影:崔凯敏


Q:现在比如说大数据对一个事物的分析,从各种可以量化的角度来显现它的侧面,让我们觉得这仿佛是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是我们的眼睛所没有看到的那个事物存在的那一面,但作为你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这种数据提供的信息更真实还是一个人身体感知到的那些比如质感、温度、颜色这些无法量化的信息来的更加真实?


A:我觉得大数据只是说它比人的计算能力更强,但它收集的信息还是来源于人,只是说它利用了人类局限性从而控制人类的一种方式,大数据是这样的,是人为造出的一个反过来控制人的一个系统,或者是指导人的一个系统,所以大数据它还是以人的角度在借助机器的能量去认识世界或者是说操控世界或者是操控人类自己,而这种它肯定是脱离人跟物的直接接触的那种感觉的,它肯定是脱离人与天然世界的那种关系的,它给予的是一个虚拟世界,那么这个时候人的情感,人对天然世界的那种情感,会找不到一个实在之物所承载,因为人习惯性的会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真实事物上面,这个时候人的情感如果是想在大数据里面去寻求寄托的话,那么你就会落空,你的那些情怀、情趣,没有一个实在之物所托付,你就无法去做到以前那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就是你的精神会被一个虚拟空间所影响到更加虚无,我认为这一点是以后人类面对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你的情感无法跟虚拟世界去产生一种调和的关系。

 

Q:云雕塑

A:杨光南

 

Q:请你跟我们介绍一下你和心广这次参加的这个项目,以及你在这个空间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比较新的作品吧。


A:这次项目是南山社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驻留加展览,我和心广受邀参加,时间我们选择了一周,一是因为西安就是国内的城市,之前来过,非常了解,我们就想看看一周的时间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来之前他们提供了一些空间的尺寸和基本的空间的面貌,但我其实还是没有一个切身的感受,所以就提前准备了一些材料带过来,想看看到现场之后能不能用得上。来之后,我跟杨心广大概商量了一下空间怎么着利用,怎么着最好的呈现一个展览,他选择用地面,我就用墙面,因为我还是愿意接受各种挑战的一个人,而且我对墙面也蛮感兴趣的,像这面墙最开始它本身有三个门的形状存在,其实本来是很不好利用的一面墙,我就想怎么着能把它给既利用起来,又能跟我现在思考的方向和带过来的两件新作品串联起来。

然后我现场买了一些钢筋,把原来那三个门给框起来,它们就变得多了一层比较复杂的意味、这一面墙也变得比较整体了,跟我旁边的这两件带过来的新作品,放一起也还挺整体的。而那边那面墙我顺着它原来的结构,用钢筋做了一些强硬的装饰、钢筋旁边这些圆形的材料也是我带过来的一些半成品、原来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所以基本是来之后边感受这个空间,边一点点把展览攒起来的。最后布展的时候把三面墙按照现在这种方式来布置,比较明确的呈现了我一个持续的思考方向吧。

 

Q:我觉得这个空间里有一些本来会觉得稍微有点儿碍眼的东西,结果被你用这个方式把它融入到你的整个作品的语境里边,使它们显得不再是那么尴尬的一个存在了,我观察你之前的作品也发现你很善于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然后你再把它的结构转译或表述成某种社会关系结构,往往它还和你的身体感受相关的。你是为什么会着迷或者是敏感于那些常人经常忽视的存在呢?


A:首先我觉得这是个人的喜好和能力,我是个非常敏感的人,很容易注意到一些细微的

关系,也喜欢这些细微的关系所传达出的隐语式的暧昧。又比如说我对于某些材料的偏好,我偏好的材料可能特征比较明显,都是一些非常坚硬的,很尖锐的,很强势的这么一些材料,首先是出于个人的偏好,其次这也是我的一个能力所在,我觉得这些东西(这些材料)天然的可以更好辅助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杨光南《冷膨胀》局部,2019,水泥、不锈钢、铁等,图片由艺术家和南山社提供

 

Q:最后一个问题,你们两口子在圈内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对伉俪,你们在一块工作和生活觉得对彼此创作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独立性会有影响吗?


A:作为日常生活甚至工作都比较紧密的这么一个关系,或多或少肯定是会有一些影响的,不管是生活上的影响还是创作上的影响,但是像刚才说的我们俩是非常不同的两个人,从性格方面到各自的追求、在创作上的思考方向都是很不同的,所以最终我们还会是非常独立的两个人,对于生活的见解,对于创作方向的选择,都很独立。

 

时间:2019323



【完





关于艺术家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擅长以草木土石等自然物料为媒介创作作品。这些物料常被习惯性地赋予与“中国文人传统”紧密相联的内涵,而杨心广绝非简单地通过使用这些被精神化了的物料召唤“传统”或沉溺于“传统”之中,相反,他正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将作为一种经典情感模式的“传统”陌生化,并籍此重置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参展包括“超有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首届蒙得维地亚双年展”(乌拉圭,2012)、“第9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2)等大展。他的作品亦在罗马国立现当代美术馆、格鲁吉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勒姆布鲁克博物馆、韩国光州国立亚洲文化殿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展出。2010年他获得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以及吴作人艺术奖提名奖,2011年入围新加坡SIGNATURE艺术奖,作品在新加坡美术馆参加同名展览,2015年入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作品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参加同名展览; 同年他还获得“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及“第二届华宇青年奖”提名。他的作品曾被M+博物馆(香港,中国)、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 (巴黎和旧金山)、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 (南斯,法国)等机构收藏。



杨光南,1980年生于河北,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她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冷膨胀”(2019,西安南山社),“我的风景”(2018,北京常青画廊),“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2017,英国华人当代艺术中心),“转向,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趋势”(2016, 上海民生美术馆), “消化不良”(2016, 北京泰康空间),“生存痕迹”(2015, 北京UCCA), “介入·自然”(2012,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自然·自己”(2011,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中心),“大三村”(2010,台北国际艺术村),“DO IT”(2008,墨尔本法国艺术中心)等。





排版:郑彭艺

采访:宋建树

编辑:邓淇

责编:琴嘎
审校:艾东
资料提供:杨心广,杨光南,南山社
致谢:南山社



官方网站:http://www.suijianguo.org.cn
雅昌艺术头条:云雕塑
微信公众号:云雕塑Cloudsculpture
邮箱:safyun@qq.com

*以上所有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由受访人和机构惠允和授权使用,未经基金会授权不得转载。